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徐州之战(198)-第3/3页
可当刘澜与他说起书内容,和一些见解的适合,他却能够争对刘茵的一些注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见解虽然不算独到,但可以看出鲁肃是真的用心读过,但用心读书,却能够让看过的帛布书籍如同崭新一般,这说明鲁肃和他都是那种格外爱护书籍之人。
说他是书痴,一点都不为过。
而除了这些,也能够看得出鲁肃在和他谈论之时,是真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的,不然又怎么可能献榻策?
但手不释卷的鲁肃如果之时一介书生,那大错特错了,鲁肃领兵,先在秣陵训练,之后才前往濡须坞,而在出兵之前,刘澜曾经亲自前往他部队所在的兵营。
军令如山,军容整齐,而且在‘操’练之时,每一名士兵行动如一,而这些士兵在一个月前还是各属于不同的部队,所以说鲁肃对于领兵是有着过人之处的,甚至可以说领兵这一点,他一点都不关羽差,甚至还要高出不少。
在学和军事方面都展现过人才华的鲁肃,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则是他在军事的眼光,榻策是最好的证明,当然这也是根据天下的局势来判定,先取最弱的刘表,再图原,无可厚非,但是徐州之战接二连三的开启,鲁肃又根据局势调整计划,则说明他极为变通,能够通过局势来做出最正确和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出来。
好想他从攻刘表到联合刘表的转变,因为第二次徐州之战后,他深知联合刘表的重要‘性’,不然他们可能将同时面临着四大诸侯的围剿。
而这则可以说是政治家军事家才能够督邮的胆略与卓实,而这几乎与演义之那个略显平庸的长者判若两人,瑕不掩瑜,而在演义之,他几乎变成了诸葛和周瑜之计的陪衬,一点都不符合历史。
正因为这些,所以刘澜才会将濡须坞‘交’给鲁肃,别看濡须坞不过一个坞堡,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重要的,其实不然,这是进入寿‘春’的桥头堡,更是联通秣陵的桥梁,日后如果他们拿下寿‘春’,那么濡须坞保证了寿‘春’后方的绝对安全。
而如果寿‘春’始终在敌人之手,濡须坞的存在绝定了不管是谁想对秣陵不利,首先要先拿下濡须坞,所以刘澜要求秣陵不建瓮城,因为秣陵的瓮城,是濡须坞。
这里‘交’给谁也没有鲁肃更合适,有他在,没人能轻易夺下濡须坞。
听到主公说起他借书的事情,徐庶突然‘露’出了一个古怪的表情,那怨念的模样跟个小寡‘妇’似的,看着他这个样子,刘澜苦笑一声:“是他硬赖着不走,我拿他没办法,只好答应借他。”
显然徐庶对刘澜的藏书也是觊觎多时了,其实刘澜自己看过的书虽然不多,但藏书却足够羡煞大多帐下的臣谋士,毕竟这可是才‘女’刘茵多年的积累,这位书虫对读书的痴‘迷’,那可是到了疯癫的地步。
当然他读书可也有一些怪癖,往往会‘花’大价钱找一些孤本,或者一些大儒所注释的经典,至于书面流出,好像当年雒阳书市贩卖的那种原著书籍则没有多少兴趣。
可越是名士注释过的书籍,才越发珍贵,毕竟很多时候许多书籍十分晦涩,虽然徐庶学底蕴不差,可他毕竟是弃武习,有些时候,还真需要看看大家到底是个什么看法,令他深思,震耳发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