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遍身罗绮非蚕农
却说楚海一行人从武汉老家出发,乘着马车,沿着安庆府、徽州府一路向杭州府行去。路途虽不甚遥远,若是彼时,楚海快马疾行几日,便即到了,但如今身边皆是女眷,她们如何吃得消?况且今次并非有什么要紧之事,乃是游玩赏景罢了,因此车马缓缓前行,走了十数日。
这一日,过了界碑,再往前走,便是杭州府了。众人眼见青山绿水,夏日风光,心中都是舒畅之极。路过村庄农舍,见养蚕缫丝、织布匹绸缎者不在少数。楚海赞叹道:“江南风物,果然不同,家家织布养蚕,我在家乡何曾加过此等景象?”
在村子停车马歇息。赵母疲累,留在车中休息,剩下众人年轻体力足,纷纷下车在村中闲逛。一问才知,这一带乃是有名的蚕乡,家家户户都代代以此为生。
楚海和几名女孩在村中走着,见家家户户的女子都坐在织机之前,忙碌不停。手上长满粗茧,令人心疼。
小妹拉着赵绣,指着村中问道:“姐,咱俩的名字一个‘绣’一个‘绫’,指的就是这些吗?”赵绣点头道:“应该是了。”小妹道:“可是咱们家从来也没人会绣,也没人织绫呀?”赵绣心知不妙,果然听楚海笑道:“哈哈,枉费了你这个名字,居然连绣花都不会!”赵绣羞红着脸,粉拳捶向楚海胸口出气,心中却有些惴惴不安,心道:我身为女孩家,这些女红都不会做,会不会被他嫌弃?又瞟了一眼蒋婉,只见她看向那边的织机,显是十分熟悉,又叹了口气,想,她是江南闺秀,这些才艺,想来都是会的了。
忽听小妹奇道:“楚哥哥,你看她们织出的布多好看,为什么她们自己穿着粗布衣裳呢?”楚海没想到小妹小小年纪,竟然有此见识,能问出这等问题来,心想:我直接告诉小妹,她虽然听了,也是懵懵懂懂,未必能全理解。不如让她直接去问蚕农,能明白得更深刻些。于是笑道:“我不告诉你。小妹,你自己去问那个大姐姐去罢。”
小妹吐了吐舌,跑进院子里去问了。众人快步跟上。
院中织布的女子和旁边干活的汉子乃是寻常百姓,没什么见识。小村子里平日本没什么外人来,如今家中竟然来了这许多人,皆衣着华贵,只道是来了官老爷,便要跪下。
楚海连忙拦住了二人,解释说只是寻常旅客,路过此地。二人唯唯诺诺,拘束得紧。还是蒋婉熟悉行情,问了问近日桑林生长得如何,幼蚕多少。二人说起熟悉的农事来,才缓解了一些,亲切了起来。这时小妹见时机适当,便重提刚才一问。
那桑农叹道:“我们虽然养蚕织布,但是却穿不起绸缎啊。”小妹大惑不解:“为何?”那织女道:“我们日夜缫丝织布,紧赶慢赶,得到的布匹,先要拿去,交了杭州府的赋税。剩下的拿去卖了,换得钱来,要先去买了下季的蚕桑、粮种,剩下的钱若是能够家里的口粮,便是好年了。若是生病,还要去城里抓药;若是刮风下雨,降些风霜,坏了桑林,那真是不知怎么捱过去了。”赵绣这一年来在江湖走动,这些事情还是知道一些的,可小妹年方十四,更何况生在武林世家,哪里知道民间疾苦?现下得知,心中难过。
楚海问道:“不知最近收成如何?”桑农苦着脸,道:“织的布多了,得的钱却少了。”蒋婉皱眉道:“却是为何?”织女道:“我们此地乃是蚕乡,每年有不少布商来到乡里,从各家各户手里买走布匹绸缎。棉布是四分银子一匹,绸缎是十两一匹,家家户户,还过得殷实。可是不知为何,从八年之前的某一日起,这些大商再也不到村子里来了。没了他们,只能走个大半日进杭州城,去城里买。可是寻常人家都是到裁衣店里去买布买缎,我们一个人抱着一匹布,站在市集上半日也卖不出去。只得拿去裁衣店或是卖布的掌柜那里,只能卖到一分和三两!我们为了糊口,也不得不卖。”
众女大感奇怪,追问道:“这八年来一直如此,那如何过的下去?”桑农道:“约莫过了两个月,又有一伙人来到乡里。说是杭州城里白河派的人,见我们桑农布农日子难熬,愿意帮我一把,三分收我们的布,八两收我们的绸缎。这等好事,那里寻来?虽然比之当年价格低了一些,不过已经能过得不错了。只是不知白河派一个江湖门派,又非商人,为接济我们收了这许多布匹,是要做甚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