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变故(五)-第2/3页
明确的说,李承之在河北是放手让王厚去主持战事,而原本在河东事事把控的熊本,在王舜臣抵任之后,即使不愿,也会被王舜臣挤兑到比李承之还不如的地步。
章惇明面上就要掌握国中军政大权,而韩冈就要卸职回乡,可实际上,章惇此时的权威,完完全全被韩冈压制住了。
王舜臣知道韩冈不会毁弃诺言,他比任何人都要更加看重自己的信誉。可世人不知韩冈,如果说韩冈的卸任归隐,只是以退为进,趁着章惇不想在此刻生事的妥协,强化自身势力,一举颠覆章惇一党,到时候,谁还能‘逼’迫韩冈归隐这种猜测却也是合情合理的。
章持愚蠢的疯狂,应该也是因为感受到了眼下的窘境。他的急躁,或许不只是因为得到了冯从义在关中的宣言。
喝过醒酒汤的王舜臣,没有心情去找他这段时间正宠爱的绝‘色’胡‘女’。如同金线一般灿烂的秀,如海水一半幽蓝的明眸,如雪一般白皙的肌肤,独具西域特‘色’的绝美容颜,以及中国‘女’子远远不及的高挑丰腴的身段,都比不上他正在考虑的问题。
在王舜臣京师府邸的后院中,充斥了各‘色’人种的美‘女’,甚至有肌肤黝黑的昆仑‘女’奴,儿‘女’的数量多到王舜臣自己都无法明确每一个人的相貌。在‘女’‘色’上,王舜臣能手能放已经不输于得道高僧了。
韩冈的局面或许比想象中的要好不少。
而做好准备,甚至是布下陷阱,等待敌人上钩的韩冈,根本不是区区章持能够撼动,甚至章惇想要动手,也不过是自寻死路。
但是,整个朝堂的局面,或许就破坏定了。
章惇和韩冈联手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晚间的时候,韩冈对他说了,虽然不希望走到那一步,但最坏的可能‘性’是无法排除的,不可能不加以防备。而这边一旦做出防备,就证明无法信任章惇,章惇方面即使没有事也会生出事来。
想到十年来,在两位宰相协调下,蒸蒸日上的国力,即使是铁杆的韩冈党羽,王舜臣也不禁想要一声感概。
章惇和韩冈有着几十年的‘交’情,韩冈还是章惇父亲的救命恩人。两人联手掌控朝堂十年。两人手下的势力福建、雍秦两大商会又联手占据了天下商贸往来的大半份额,双方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但是如今,信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做出这一切的,不仅仅是韩冈,也有章惇。
章惇对他儿子的放任,也是造成如今局面的元凶。
章惇的儿子勾连一干不得志的小官,把韩冈是做眼中钉‘肉’中刺,整天聚在一天议论如何把韩冈和他的党羽给铲除掉。
新人总是很难再已经稳固下来的团体中快上升,好一点的还能按部就班的往上走,差一点的可就只能一辈子沉沦下僚。所以新人经常是愤愤不平的,总想着把头顶上的大山给掀翻。
而老人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变化,已经占据了最大的利益份额,他们对一切变动和改革都缺乏兴趣,最想要看到的是稳定。
在过去,皇帝就利用这一矛盾,不断提拔新人进入御史台,驱用御史,来平衡宰辅们的权力。又利用两府中,权位稍低的参知政事,反制宰相的威权。由此形成了制度,使得宰相权柄一再缩小,无法与皇帝抗衡。
但如今,御史台早成了宰相‘门’前走狗,最多也只能动摇议政。而缺乏军队的支持,除两位宰相之外的其他宰辅,根本无力与韩冈和章惇对抗。
双头体制的稳定,使得朝堂高层的人事变动近乎停滞。这也就使得打破乃至推翻如今都堂体系的呼声,在朝堂低层始终无法根绝。
拨‘乱’反正,为国锄‘奸’的口号,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投效韩、章其中一派,打倒另一派的呼声,则更加响亮。
说到底,都是底层官吏想要打破停滞如死水的局面,得到一个晋升的空间。
韩冈用自己的卸任,为自己一系的官员争得了更多的利益,反过来也更加刺‘激’了章惇一派官员。
最终,说不定就一场大‘乱’来,王舜臣看得到,很多人都看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