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京师(七)-第4/5页





    丁兆兰笑了起来,“俺也正想这么做呢。真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唐梓明哈哈的笑了两声,站了起来。

    “时间不早,我先走了。”他跟丁兆兰说道,“如果发现新线索,相互联系一下,就像今天一样。”

    “好的。”丁兆兰点头,微笑着先送唐梓明离开。

    目送唐梓明上了马车,丁兆兰脸上的笑容收敛了起来。

    因为避免被人注意,而在外面特地先绕了一圈,这个理由,丁兆兰勉强能够理解,但又在前面绕了一个大弯子来说话,唐梓明不正常的举动,让丁兆兰有了几分猜疑。

    并不是说唐梓明有什么坏心思——丁兆兰没有感觉到,只是在唐梓明的言行举止中……功利心的色彩稍稍浓重了一点了。

    丁兆兰对唐梓明的努力一直看在眼里。

    能够从小报的记者,一路进入顶尖报社,又在顶尖报社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了常驻都堂的机会,这其中,绝不仅仅是个人才干和粗浅的人脉——富贵人家的子弟所能拥有的人脉,在唐梓明成为顶尖记者的现在,也不一定能够比得上——还有唐梓明本身的手段,在报社中不断超越一个个竞争者。

    所以唐梓明一直都尽可能的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即使他之前推掉了丁兆兰将他介绍给韩家四衙内的机会,丁兆兰也没有相信他的纯洁和善良,而是抱着几分怀疑,用以观后效的态度去检查。

    唐梓明当真去了府衙,丁兆兰在犹豫了一下之后,也依从唐梓明的话,前往学会去检查包永年留下的足迹。

    ……………………

    合上丁兆兰的笔记本,韩冈轻声一叹。

    包永年在军事上下了苦功夫了,有一部分论文完全没有公开,只是在一本密级很高的期刊中得到了刊载。而包永年,就盯上了这部期刊。

    铜徽会员,借阅这本杂志并不会有太多波折,只要正常登记就可以。包永年也是铜徽,尽管专业不对口,但并不影响包永年借阅这本书。

    这可以说是学会保密制度中的大漏洞了。

    必须尽快加强防卫,补上这个漏洞,还要多查一查,是否还有相似的漏洞潜藏。

    至于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名望,韩冈并没有那么顾忌。

    见韩冈久久不语,丁兆兰心中的不安变得更加浓重了,只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不知不觉中,心中的情绪就表露到了脸上。

    “不用担心。”韩冈只一抬头,就看见丁兆兰焦躁的神情,笑一下,他宽慰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相公说得是。”丁兆兰恭谨回答。听到韩冈说为时未晚,他就放下了一半的心。

    “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不要先给自家人定罪。需要进过调查,再下定论。”韩冈宽厚的说着,这让丁兆兰大感安心。毕竟,包永年也可能是被人抓走,囚禁甚至被害。在其无法自辩的时候,安上一堆罪名,即使是普通人都不合适,何况学会的正式成员,还要加上国子监生的身份。

    “但还是要考虑到包永年他带走了那些论文。”丁兆兰说道。

    韩冈颔首,表示同意,“至于可能被他带走的资料,这的确是一个要一查到底的问题。但是,即使他向北投效了辽国,也不会太大的影响,”他冲着丁兆兰笑了一笑,“所以不必着急。”

    丁兆兰认真的听着韩冈的话。

    只听韩冈说,“仅仅是一个人,即使他顶得上五个将,也改变不了国势上的悬殊。”

    这是韩冈一直坚持的观点。

    宋辽两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人口、经济、技术和生产力,差距无一不是在数倍和数十倍之间。

    即使包永年能够带着学会内部的所有资料投奔辽国,也不可能完全弥补这些差距。

    “没看到更多的在《自然》上刊载的论文,多少新式的技术都公开了,也没见到辽国能模仿出来。”韩冈自信的扬起声来,“辽国与中国的差别是什么?是多达十万的研究者,是高达百万的工人,是接近两亿的消费者,中国有,而辽国无。这就是差别!”

    丁兆兰立刻被韩冈激扬的话语感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