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管理后宫-第2/3页
到了满清时代,皇帝后宫,后妃管理基本上是“四定”:这就是定编制、定级别、定待遇、定规矩。
定编制。明朝后妃不定编,但清朝定编。清朝康熙以后,后宫典制大备。规定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学生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
当时把这种等级叫做名分,其实嫔以下的等级名分,并不严格,也有变化。
事实是能够有名分的宫女并不多,没有名分的宫女,这没有人数限制,其实后宫还是历朝进去的女人不受编外制的限制。
清朝后妃最多的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康熙帝有记载的41人,乾隆帝有记载的29人。最少的是光绪帝,只有一后(叶赫那拉氏)、二妃(瑾妃和珍妃)。
东西六宫中每一座宫院,有一个正位,或皇后,或皇贵妃,或贵妃等。其他妃、嫔、贵人、常在等按照等级,分住东西配殿等房间。皇帝一般是不到六宫就寝的。
被侍寝的妃嫔,要到皇帝的寝宫,如乾清宫东暖阁、养心殿后寝殿等,侍寝后回到自己原住的宫院。
这种格局就是立定规矩,避免皇帝专宠一女,和沉迷其中。
定级别。明朝的后妃,分十四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嫔、才人、婕妤、昭仪、美人、昭容、选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级,但各朝有变化,不是一成不变。
说到六宫不同的人员配置,主要一是人,二是物。
妃嫔的服侍人员,主要是太监和宫女。
太监,每宫配置首领太监二名(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太监十二名,每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他们的职责是“本宫陈设、洒扫、承应传取、坐更等事”。
而且根据位阶不同,其太监和宫女的配置不一样。
皇后12人10人
皇贵妃12人8人
贵妃12人8人
妃10人6人
嫔8人6人
贵人4人4人
常在3人3人
答应1人2人
后妃生活的待遇,也有严格的等级。
她们吃饭、穿衣、喝茶、零用等开销,都是按级别实行供给制。自皇后至答应,她们的工资称为“宫分”,级别差异,非常之大。
我们可以参照满清宫内的,每个月支出物资细目就能知道。
后妃各个级别之间,待遇差别很大,这就促使后妃们拼命争宠,因为只有皇帝才可以提拔自己,才可以让自己怀孕、生龙育凤。
待遇的差别不仅是宫分上的差距,而且配给各级别的生活用品(称为铺宫)、车舆、服饰等也都有很大差别。
其四,定规矩。内廷位次,明确有序。言行举止,遵守本分。谦恭和顺,接上以敬,待下以礼,非本宫的太监、宫女,不可擅自使令。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规定:内廷等位有父母年老者,或一年或数月,奉特旨许令会亲者,只许本生父母入宫。
其慰问外家,年节许由各宫首领太监奉本主命前往,但不许宣传内外一切事情。
各宫小太监,许于本宫掖门出入。首领太监,无事不许到本主屋内久立闲谈。
以上四条对于后妃而言,最重要的是名分、级别。
妃嫔的晋级,并不论资排辈,是靠什么呢?一靠生育儿子,二靠皇帝喜欢,所以妃嫔就费尽心机,施展才华,讨得皇帝的宠爱和喜爱。
妃嫔的最大利益来源,是皇帝的宠爱,因为只有皇帝宠爱才有可能多生育儿子,也只有皇帝宠爱才有可能多受封赐晋升级别,多得赏赐。
在这样绝对不科学的结构下,一夫多妻制度下,受到皇帝的宠爱更加来之不易。
为此,历代后宫,都演绎出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以后三宫为主体、东六宫和西六宫为两翼的帝后生活区,众多后妃、太监、宫女,她(他)们生命的圭臬是:惟以一人治六宫,皆以六宫奉一人。
因此嘉靖帝祖母,兴献后说:“女子入宫,无生人乐。”
历朝的皇帝后宫无数女子,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后宫的悲喜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