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耿大彪的计划



    段强生一边等着郭大嘴的人清点大洋,一边说道:“请向杜爷捎个话,就说段某谢谢他,日后再到信丰来,一定登门拜谢。”

    很快清点完毕,段强生立即向郭大嘴告辞,带领侦察班押着车队顺大路离去。

    走了有三四里路,迎面走来一支队伍。正是在新田镇待命的那个连队,接到段强生派人先一步送到的消息,赶来接应保护车队。

    到达新田镇,基本上算是到了自己的地盘,段强生按照事先说好的,每辆大车付了一元的车费,放他们回去,布匹全部由战士们肩挑背扛,运回团部。

    解决了布匹问题,李亮一面派人向师部送去三百匹,一面要求各连队领回布料,组织当地妇女,加紧冬装的制作。

    入秋以来,信丰和定南两县,出现了不少的饥民,三五成群,四处寻食。

    新田镇东南十里的文家坳,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有近百户人。村子里的大户是文茂德,占有着附近几架山。

    文家坳正好处在h军和政府军势力交错的地带,双方都弱于管理。文茂德极端的反对h军,家里还养了一些家丁,有十几条枪。

    开始有饥民逃荒到这里,文茂德也搭了粥棚施粥,谁知道,饥民闻风而至,短短的四五天时间,聚集了五千多饥民,随意地分散露宿在文家坳的周围。

    每天施的粥是杯水车薪,为了抢粥,都发生了几次打架事件。

    文家宅院内,管家郑伯向文茂德禀报:“老爷,不能再施粥了,饥民太多,已经有四五千人了,我们文家施不起。这些饥民不散去,万一发生暴乱,文家就承受不起。”

    文茂德听闻管家的话后,恨恨地说:“都是些不知好歹的东西,我文家哪来那么多粮食养活他们。明天起,关闭粥棚,让家丁们加强戒备。”

    在文家坳村外的一处窝棚里,聚集了七八个人,为首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汉子,他叫董天成。因为这几天他处理了几起饥民们的纠纷,很快就在饥民里树立起了威信,这几个人以他为首,抱成了团。

    这时,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叫何不为,说道:“董大哥,这粥文家每天只施那么一点,根本不够,今天又而死了三个,得想想办法,要不然还会饿死人的。”

    董天成环视了众人一眼,说道:“那有什么办法?这还是人家施的,要不然,恐怕死的人还多,我们总不能去抢吧?”

    一说到“抢”字,几个人都露出火热的眼神,可是,没有一个人再说下去。

    一个叫雷四的青年说道:“为什么不能抢?这些富人恃强凌弱,霸占那么多山地良田,家里有吃不完的粮食,我们这么多人都没有饭吃了,再不抢他娘的,就得全部饿死。”

    “不能抢。”窝棚外传来一个声音。

    几个人大吃一惊,走出窝棚一看,月光下站着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边跟着两个年龄相仿的人。

    董天成沉声问道:“几位是什么人?为什么偷听我们说话?”

    董天成这一问,其他人也是一惊,万一是文家的探子,他们几人恐怕性命不保。几个人立即把这三人围了起来。

    李亮让各营向四处派出工作队,开展地方建设。一营二连副连长耿大彪带着一个工作队,在距离文家坳五里的野狐坡开展工作,前几天听说有些饥民到了文家坳一代,耿大彪想到扩军的事情,根据地的人口有限,不能大规模扩军,他想到要是能从饥民中招收一部分人也行,就带着五个战士来到这里。

    到了这里后,发现饥民越来越多,拖家带口,十分混乱,又不能暴露身份,公开招兵。再说,即使招收一部分兵员,剩下的这些人怎么办?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耿大彪发现董天成成了这些饥民的首脑,思考过后,耿大彪决定说服这些人迁到野狐坡去。但是,当下缺少粮食,没有粮食,到了根据地,这些人不是饿死,就是为祸根据地。

    耿大彪决定利用这些流民,打开文茂德家,夺取粮食,到根据地后,再加上一些野菜和猎物,勉强度过冬天,来年春天,不管是种地还是打猎,他们的生活就稳定下来了,同时,从中征召一部分人参军,可以实现自己的招兵意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