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还是琼州-第2/3页
“其四,是道路不便。琼州岛面积虽大,但多山,全岛过六成的地方是山地,除北部琼州府城附近外,其余地方百姓、田地均在沿海,除安定县之外的各县县城也都在海边,全岛仅有一条环岛的官道,即使朝廷的驿站也都设在沿海,无法进入内陆。”
“他们不能走海路么?”允熥插嘴道。按说琼州这样的岛屿最方便的道路应该是海路才对,这个年代又没有火车,海路运输速度也未必比陆路要慢多少。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陛下,走海路要有船,但船建造不易,码头兴建也十分不易。本地之前并无能造大船的工匠,一般的小船在南海的风浪下极易倾覆无法出海只能使用大船,况且港口也少,百姓想走海路不易。这两年陛下在此设立南海水师分舰队后这一情形才得到缓解。”李书立解释道。
李书立见允熥没有再问问题,继续说道:“其五,就是当地的蛮夷了。琼州多山,山中多蛮夷,当地的黎人在山林茂密之地生活,生性野蛮,时不时就出山袭扰附近的百姓当地的许多山蔓延至海边,离着县城亦是不远,百姓除了入城根本无从躲避。前元时官府也曾多次组织士兵进山清剿,但山高林密,只能抓住几个不长眼黎人,难以竟全功,最后只能作罢。”
“先帝平定琼州后为此专门设立的镇黎千户所,把守出山的各条要道,才使得百姓免于黎人袭扰之苦。”
其实最后这段李书立话说的很具有偏向性。原本整个琼州岛就是黎人的地方,汉人才是外来侵略者,从黎人的角度来讲,他们袭扰汉人天经地义。但李书立是大明的官,自己也是汉人,自然要站在大明和汉人的角度看问题允熥身为大明的皇帝,自然也是如此。
蛮夷是个问题。允熥心想:虽然广東省瑶人、黎人等蛮夷众多,但都在远离城池之处,可琼州这里的蛮夷都快到大明地方官府的眼皮子底下了,确实不好处置。
前面四个问题也确实不好解决,让百姓自由迁徙到这里恐怕确实不太容易,但朕要是真的想解决当然可以解决,由官府强行向这里迁徙百姓,兴建更多的船坞、码头,就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
但现在大明人口太少了,需要人口的地方又太多,强行向这里迁徙人口是否划算?允熥又想到。现在大明需要同时向西北、东北、西南、南洋等多个方向,好多地方迁徙人口,现在每年至少有几十万人自愿或不自愿的前往上述这些地方定居。
若是要开发琼州,起码要迁徙几十万人过来,虽然不会一年迁入这里这么多人,但一年至少要迁入几万人。他若是能每年再挤出几万人,干嘛一定要放到这样的地方?
允熥心里对于开发琼州此时已经有些打退堂鼓了:将几万百姓用在这里产生的价值未必就比迁徙到其他地方要高但又觉得海南的地理位置这么好,资源也很丰富,若是不开发一下的话总觉得不好。
若是等以后再开发,那估计要过很多年了,自己有生之年未必会有空闲开发这里等到自己去世后,谁还知道琼州这里是个好地方?更加不会开发,估计得等到几百年后旅游业大发展,或者禄山铁矿被发现得到开采才有可能发展。
他纠结了片刻,心中暗想:再问问这里其它的情形吧,若是还有其他限制发展的缘故,就暂缓琼州的开发。
他于是又和李书立说起了当地的情形。“李爱卿,当地的百姓生活可算富足?”
“陛下,”李书立犹豫了一下,才说道:“琼州府城附近百姓生活还算安康,其余地方的城中百姓还算安居乐业,其余州县的农户,总能吃顿饱饭。”
“嗯?”允熥又有些惊讶:你要说因为人太少又不背靠一个广大的地域所以经济不发达还情有可原,可是这里的地这么好种,百姓生活应该处于一种不太富裕但是衣食无忧的状态可现在听李书立这话,当地的百姓连衣食无忧都费劲?这是怎么回事?
“陛下,琼州之地确实地十分好种,但这里除了粮食、菜蔬、瓜果等之外的物品本地都并不产出,百物需从大陆上运来,所以价钱高昂。别的不说,一支铁质锄头的价钱就是广州府的五倍,对面雷州府的两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