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红灯记-第2/3页
春瑛迟疑地应了,想了想,还是把路遇南灯夫妻并为他们与胡公子牵线合伙之事说了出来,路妈妈便笑道:“这原是好事,只别让外人知道了,省得红玉的爹又去寻麻烦。”
春瑛点点头,又小心地问:“娘……他们合伙做生意……我们……要不要参与一份?”
“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当我们有钱没处使?哎?已经熟了,怎么不放盐?!”路妈妈急急拉开春瑛,往锅里放了盐,然后瞪女儿一眼,“怎么糊里糊涂的?快去摆碗筷!”又抢过锅铲。
春瑛缩缩脖子,转身要出去,又被母亲叫住。路妈妈犹豫半天,瞥了崔家屋子一眼,才低声道:“不管崔家人说什么,你往后都不要离她们太近了,她们不是好东西!”
春瑛笑道:“娘,你这是偏见,虽然她们是自私了点,但她们也不容易嘛。”
“这世上人人都不容易!”路妈妈冷笑一声,“可也没见人人都会当白眼狼!谁知道她们几时又会在暗地里捅咱们一刀?”说罢自顾自地炒菜去了。
春瑛走出厨房,望向左近的崔家小屋,昏黄的灯光映出窗后一大一小两个女子紧挨着坐在一起的身影。崔姑娘不知说了些什么,崔寡妇忽然哭了起来,女儿安慰母亲,母亲轻抚女儿的头,两人低语切切,依依不舍。不一会儿,崔姑娘便起身收拾东西,大概是要准备回府了。
春瑛调头往自家屋子走去。不管这崔家母女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与她没关系了,崔姑娘要在府里打拼,而她,还要在府外为了一家人的自由生计努力呢。
开店的事没几天就有了准信,铺位已经租下来了。胡公子担心家里人会知道,便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托了他朋友李叙的一名长随,去找李氏族长的管家交涉。因李叙南下,这名长随全家都在京里,不想与家人分离,便没有跟去。他没了差事,巴不得替胡公子跑这个腿,好得几钱辛苦费,不料才办好没两天,他就被主人家派到乡下去看守庄子去了,这是后话不提。
铺子位于隆福寺附近,店面不大,春瑛估计约有二十来平方米,店后有一个厨房,又有一个五六平方米大的小院,一口水井,旁边是两间小屋。这里上一手是面店,倒有许多现成的材料,灶台厨具一应齐备。南灯夫妻商量了,便决定退掉胡同里的屋子,搬到店后去住,节省些花费。
南灯征求过胡公子的意思后,决定将小店命名为“红灯记”,春瑛知道后,囧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接着红玉又定了菜谱,种类不多,除了招牌的桂花酒酿圆子,就是阳春面、炸酱面,外加白面馒头与葱油饼。
若是街头小食摊,这几样菜色倒还罢了,开店却显得有些少。胡公子抽空路过了一回,建议多添几种菜式,不然就专做一两种拿手的,才好打响招牌。他来去匆匆,却让南灯与红玉烦恼了许久。小两口本就不是做惯厨活的人,能做几样面食,已是难得,哪里还有主意?
春瑛知道后,特地坐在店前观察了半日,又问了许多人,终于总结出这一带人流的特点。
隆福寺本是一处香火颇盛的寺庙,周围有不少居民与商家,每逢九、十两日有庙会,卖的东西从古玩字画、绫罗绸缎到花鸟鱼虫,无所不包,小吃摊自然是少不了的,平民百姓似乎也更习惯在这种地方吃东西,而附近有名头的食肆,接待的则多是有钱的客人。在这种情况下,红灯记本就是小店,若卖的还是小吃摊上的东西,价钱又不能提得太高,只怕赚不了什么钱。
于是春瑛对南灯与红玉道:“小店地方小,桌椅摆设都是便宜货,又没有雅间,那些有钱人是不会来的,只好吸引手头有些小钱的客人,小康之家的那种。他们去上香,若不想花大钱去酒楼,又想吃得干净点丰盛点,就会到红灯记这样的小店来。因此我建议,多想几个菜色,要便宜实惠,又好吃,份量还要足的,做得干净点,要让他们觉得在这里吃比别处强。”
她非常大方地贡献出自己这几个月琢磨出来的菜谱,包括豆筋炖肉、肉末烧茄子、香椿炒鸡蛋、排骨萝卜汤什么的,又说:“端午马上就要到了,若一时想不出新菜色,不妨多做点粽子卖。除了常见的豆沙、猪肉、枣子馅儿的,还可以做些红豆、绿豆、松子儿、核桃,大的做够一碗饭的份量,小的就一口一个,让人吃一串儿去。对了,若有莲子、火腿和咸蛋黄,也可以用上。”她一击掌:“说起红豆绿豆,倒提醒我了,喝绿豆汤现在不是正合适吗?早起先做好一大锅,慢慢地卖,后院有井,湃进井水里还能凉快些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