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不朽-第2/3页
贾旭站在屋门口,听着屋内伤离别,看着屋外远处隐约的鄂州城墙,竟也有些感触。
如果出生之地为故乡,那么作为自己穿越而来的第一座城市,鄂州应该也算他今世的故乡吧!只是今次一别,就不知道再要多少年月才能有机会回来了,而城中这些时日结识的人们、忙碌的人们、勇敢的人们、可爱的人们,在今后的岁月中,注定还要经受无数的苦难。
现时的自己能够清楚的预知到他们的命运,却还对此无能为力。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虽然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煞笔,但个人命运面对时代洪流的无奈,以及自己身上隐约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还是让贾旭觉得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贾旭带着杜韵茹、柳安儿、柳安儿的娘柳王氏、两个双胞胎弟弟柳猫儿、柳狗儿——是的,那个年代的老百姓给小孩子起名字就是这么霸气——一随着吕文德进到黄州城内,已是闰十一月十五日中午。
让贾琏帮着将一行人安置在后宅,贾旭没时间收拾身上的卜卜风尘,便要按礼先去正厅拜见父亲贾似道。
如今的贾似道正是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蒙古大军已经陆续北撤,与北方各处传来蒙古内部大汗之争一触即发的线报相佐证,想来忽必烈忙于争位,一时之间必将无暇南顾,风雨飘摇中的大宋终于难得的迎来了喘息之机。
而为大宋带来这一切的,正是他贾似道!是他突入鄂州坐镇,在蒙古大军的疯狂围攻下守住了这座大江中游的锁匙;是他冒着万般艰险移司黄州,汇聚各地援军,复振大江下游宋军士气;是他在无比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最终熬走了蒙古大军!
古之士人讲“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无数人将之视为毕生的追求。贾似道此番立下如此大功,后世是否视此为不朽,他倒不是特别在意。
他在意的是皇帝怎么看,是否会因他的功绩,给予他足够的回报?
不,不用怀疑,一定会的!
国事如此艰难,北方强敌如斯,难道还有什么理由不褒奖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功绩么?难道还有什么能阻挡他这种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绝顶之人更进一步么?
没有,绝对没有!
向朝廷报捷的文书已于昨日发出,可贾似道依然还陶醉在自己妙笔生花、慷慨激昂的文字中,以他多年练就的养气之功,也完全无法掩盖脸上自然洋溢的亢奋之情。
贾旭进到正厅时,贾似道正与吕文德一同品茗论事,相谈甚欢。看见贾旭进来,只是挥挥手示意他无需多礼,并指了指一侧的椅子。贾旭行了个礼后就坐在旁边,静听他们二人的对话。
“景修,此番事了,愚兄多半是要回京的了。今后荆湖一线,我便要托付给贤弟了。”贾似道品了一口茶说道。
好么,之前二人还互相称兄,如今变成贾似道自称愚兄,唤对方为弟了,可见这位贾丞相的心态属实是有些飘。按实际年岁算,吕文德是要比贾似道大几岁的,不过吕文德当然不会以此为意,甚至说,相比于贤弟,他更想要的是一个愚兄。
“文德无能无才,怎敢当师宪兄如此重托?荆湖有如今局面,有赖于兄的力挽狂澜和朝廷源源不断的援军、粮秣供应,文德不过是不敢松懈、勉力维持罢了。”吕文德语气恭敬的说道:“将来若再有事,还是要师宪兄在朝中为文德多多转圜。荆湖乃抗蒙前线,大江防线枢纽,西接川蜀,东卫两淮,务要足兵、足粮、足饷,方才可保万安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