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悟透真谛
当晚我在代郡王城大殿下榻,范无其一直没有露面,称病卧床,不知是真是假。
第二天,由田不礼、仇液陪同,视察了代郡河川十余万亩新开垦的土地。这里大部分由囚徒开垦,听田不礼介绍,也有少量土地租给赵国平民或者游牧部落的胡人开垦。大部分都种植了水稻,也有部分其他作物。只见一望无际的荒野经过几年的开垦如今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由于代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有着良好的植被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种植土壤,这里土层深厚肥沃,再加上有山涧泉水的灌溉,种出来的单季水稻谷粒饱满,味道甜美,口感极佳,想不到蛮荒之地竟然也能种出水稻。
在北边丘陵地带的安阳邑,视察了刚建成不久的养马场,这里水草丰美,成群的马匹在草原上吃草。我忽然觉得马匹繁殖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与肥义私下交换了一下意见,仅仅靠一个或者几个养马场确实不行,要实行胡服骑射,还需举全国之力,颁布一系列鼓励政策,才能收到成效。此事回头让肥义找李兑商议,尽快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政。
在安阳邑,我最感兴趣的却是昨天碰见的毛毛匠,让仇液领着找了几家,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毛毛匠,这些人虽然都叫毛毛匠,但是也有分工,有专门用羊毛制作毛毡的,叫擀毡匠。加工各种皮革制品的叫皮匠,专门缝制毛皮衣服的就叫毛毛匠。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但也不乏当地人,跟着游牧民族学会了手艺,渐渐也开始做起毛毛匠生意。
仇液说,不光在这安阳邑,在这整个代郡,以及北方游牧民族,除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以外,凡是定居的城镇和乡村,大都靠这种手艺谋生。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毛毛匠这个名词,想不到,这里竟然有这么多人靠毛毛匠生活。
其实就代地而言,过去本就是戎狄部落,所以这里的风俗和文化,更接近游牧民族。这就是赵国北部的生活现实,了解到这种情况,我似乎悟出点什么。当年赵武灵王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胡服骑射,除了军事上实行改革的原因,恐怕真正的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促进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赵国要实现真正的强大,必须要实现这种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必须要接纳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而不是要排斥它。
我深深地感到,在邯郸,尤其是在宗亲贵族中,农耕文化才是正统,他们排斥游牧文化,尤其在军队内部,根本不会提拔重用像仇液这样的游牧民族将领。久而久之,赵国势必会形成南北对立,造成国家的分裂,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还谈何强大?
看来,胡服骑射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军事改革的需要,更是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需要。所以,要实行胡服骑射,不仅仅是改革服装,改革作战方式,更要解放思想,解放观念。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决不能急于求成。
我叮嘱仇液和田不礼留心对毛毛匠的分布和管理,一旦真正开始推行胡服骑射,胡服的制作,骑兵铠甲的配备将离不开这些毛毛匠的参与。
从安阳邑出来,又到涿鹿城视察。王贲这个人倒是精明干练,上任不久就把这个小城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事先得到消息,远远出城迎接,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古乐声中,全城军民都跪在道路两旁,隆重迎接国君大驾光临,万岁之声震耳欲聋。
涿鹿城虽然不大,却是代郡的门户,这里距离燕国的下都武阳城不过百余里,属于赵国的前沿阵地。王贲命人把原来的城墙加高了一倍,勤练兵马,并在赵国和燕国边界派出不少耳目,一旦发现有敌情,会在最短时间内做好一级战备。我对涿鹿的守备非常满意。
想起在飞狐陉黑石岭遇到的那个叫剧辛的士卒,便向王贲打听此人的底细。
王贲道:“此人本是范无其手下一名佰士长,善骑射,喜兵书,却不为范无其所重用,故此到涿鹿投奔于微臣,不想为了此事,竟然惹得范无其将军十分不满,三番五次与微臣龃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