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张军用地-第2/3页





    张伟开始努力回想自己曾在电视和书本里看过的野外求生技巧,想了一会儿,余光扫见不远处的一片竹林,立刻就想到了曾经在网上看过有人在野外用竹节烧水的画面,立刻起身去竹林中用砍了三根长长的竹子回来。

    张伟用军刀将竹子按每两节砍成一段,然后用军刀将竹子的竹节捅穿,做成一个竹筒。这样的竹筒张伟一共做了四个,而后他又在周围收集了一些干枯的树叶和树枝,用打火机升了一堆火,把四个竹筒灌满了泉水,用树枝架好,斜依在火堆旁,等待竹筒内的水烧开。

    在等待的时候,有“雕刻”技艺在身的张伟,用军刀做出了八个竹桶,在竹节上用刀尖开出一个小圆孔,又砍了一段树枝做出了几个刚好能塞住圆孔的木塞,不一会儿,八个能够储水的竹水壶便做好了。张伟又劈了一些树皮和竹篾,糅合在一起,每四个竹水壶扎在一起,又给两个扎好的竹水桶各自做了一个背绳,就有了两个可以背的简易水壶。

    做完这一切,第一批水也烧开了,之前的竹节外表已经有些碳化,不能继续使用,张伟先选了两个竹筒放在一旁,把水晾凉待喝,剩下两个竹筒的开水则是倒入了竹水壶之中储备起来。然后,张伟又做了四个竹筒,继续烧水。在等待第二批水烧开的过程中,张伟用竹子又做了一个竹杯用来喝水。

    连烧了三次水,八个竹水壶也都全都灌满了,最早晾着的两壶水已经凉了,张伟美美的灌下两竹筒的水,浑身一阵舒坦。

    喝了水,干渴一扫而空,张伟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苦中作乐的大笑道:“哈哈哈,没想到这样烧出来的水还有点竹香味,嗯,这是地道的野人山泉,还有点甜,不错。”

    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保持乐观的精神,这距离脱出困境就算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这一番烧水、蓄水的过程,张伟干了足足有两个小时,四周的光线又黯淡了几分,虽然没有表可以看时间,但张伟也知道现在距离太阳下山应该不久了。

    “看来今天是甭想出去了,晚上得找个地儿过夜啊。”张伟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后,灭掉了火,把储备好的水交叉背起来,竹杯塞在衣服里,顺着溪流向上游走去。

    在行进的过程中,张伟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儿,不管是沿途的毒虫、毒蛇,还是一些森林中的野兽,在看到张伟之后,都没有做出任何攻击的举动,反倒是快速的掉头离开,一开始张伟还以为这是森林中的生物惧怕人类。但当他发现了七具身穿倭国军装的枯骨后,才醒悟过来,对野人山这些蛇虫蚁兽来说,人类就是一顿大餐,怎么可能会存在惧怕的可能,这帮子森林的“原住民”之所以对他嘴下留情,多半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半精灵的关系。

    这些枯骨到给张伟提供了一些不错的东西,张伟在这些枯骨身上获取了完好的金属制饭盒七个,空水壶七个,军事地图一份,背包七个,完好的倭刀一把,还有杂物若干,比如指南针,生锈的枪械等等。当然,这些东西张伟是拿不完的,他选了一个尚未腐朽的背包,挑了几个品相不错的饭盒和水壶在溪水旁清洗一下,塞到了背包里,开始研究那份地图。

    军用地图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好在这几个死掉的倭国军人在临死之前,曾在这个地图上做了几个标记。从地图上的标记来看,在这死掉的七个倭国军人所在的位置向西一段较近的距离,有一个三角旗的标识,也不知道是什么所在,而向东一段较远的距离,则有一个红色圆点标记,旁边还有一段东瀛语的说明,其中只有两个字张伟看得懂,这两个字是“宝藏”。虽说东瀛语中的汉字在释义上与汉字有一定的差别,但有些字眼意思是差不多一样的。

    “嗯?宝藏?啥意思?”张伟看着地图上的两个字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很是兴奋的说道:“难道这是倭国侵略军搜刮的宝藏?不行,这一定得过去看看啊,说不定这里面就有华夏人的宝贝呢。”

    虽然没有学过历史专业,但张伟对倭国军人从缅甸撤退时曾搜刮大量宝藏也略有耳闻,现在发现疑似宝藏的所在,怎么可能不想去见识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