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心随境迁好安身 第六十章 到家-第2/3页
“你们这地方的话好奇怪,我一点都听不懂。”
“一个地方一种方言,这没什么奇怪的,就我们家乡这一片,村和村之间的口音都有不同,别说你了,有时候我都发懵,比如我们这边说的是陕县话,再往西去,灵宝话跟我们这儿话口音就不一样。”
徐娅楠点了点头。
二人正说话间,那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又回来了,对张伟问道:“你是不是市里头来的?”(方言主要在于发音,用文字很难表达,今后就不用了。)
张伟道:“我就是张家窑镇上的,我两个朋友是外地人,没见过咱这儿的地坑院,带她们来看看。”
“哦,那你们看吧。”
说罢,小伙儿又要走,张伟急忙道:“你是不是有啥事儿?”
小伙儿道:“我还以为你们是市里来买鸡蛋的。”
“鸡蛋?你买的是笨鸡蛋吗?”
“昂。”
“可以啊,我可以买点鸡蛋,正好过年回家用,咋卖的?”
“你是咱们镇上的,我也不跟你多要,六块钱一斤。”
“行,鸡蛋呢?”
“在家呢,你跟我去拿吧。”
“你屋是在坑里不?”
“昂。”
“走走走,正愁着没法儿下去看看呢。”
张伟与小伙儿的对话徐娅楠和樱子听不懂,但看着张伟一脸高兴的跟着小伙儿走,二女一头雾水的跟在张伟身后。行不多时,来到了一个拐弯的下坡道,小伙儿捏着刹车率先下去,张伟带着二女紧随其后,过了一道木门,三人来到了一个地坑院当中。这个小院不大,也不像电视宣传的那样干净、整洁,院子里收拾的到利索,小伙麻溜的从一间屋子里拿出了一筐鸡蛋,回到院子里。
“你要多少?”小伙儿向张伟问道。
张伟看了看了一筐鸡蛋,问道:“你这有多少?”
小伙拿了一杆秤,称了一下,说道:“这是十一斤,把框去了,算十斤吧。”
“我都要了,你这框多少钱?”张伟拿出了钱包。
“框不值钱,都是自家编的,你要的
话送你了。”小伙儿很朴实。
张伟打开钱包发现里面都是一百的,便抽出一张来递给小伙儿,说道:“就一张吧,我们在你这院里看看,拍点照片,不要紧吧。”
“没事儿,你随便拍,想进屋看看也成,家里也没人,都去赶集了。”小伙儿接过钱有点不好意思,对张伟的要求很是大方。
年轻人收了前,推着电动车到一旁的墙根儿充电,张伟则带着二女在这地坑院里转了起来,其实真正住人的地坑院也没多大,就那几间房,其中靠入口那一侧的还要开出一个没有门沿的洞,用来做厨房。不过徐娅楠和樱子显然好新奇十足,在得到了小伙儿的同意后,还找了一个房间进去看了看,尤其是徐娅楠更是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不停的问这问那的,樱子显然也很好奇,但她却没有多问什么,身份是篆刻在她灵魂里的东西,可能很难磨灭掉了,作为一个仆人,哪能去向主人问东问西呢。
在这个小院里呆了半个小时,终于满足了徐娅楠的好奇心,三人与小伙儿作别,拎着一筐鸡蛋离开了这里。
开车回去的路上,徐娅楠心情非常不错,对张伟说道:“难怪人家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天真是长见识了,原来咱们国家还有这么神奇的建筑,我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
“哈哈,其实这样的建筑在北方还是蛮多的,你没看那些抗战时期的电影电视剧吗?就连许多伟人都住过窑洞呢,这在北方很常见的。”张伟出来重新感受了一次地窑心情也很不错。
徐娅楠道:“窑洞我知道啊,不过建在地下我没有见过。张伟,你们老家这片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有啊,还有很多呢,我们家后面就是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豫西天然氧吧之称,往西走还有函谷关,当年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听过吧,就出自于函谷关。函谷关不远还有亚武山,据说是真武大帝出家的地方,我小时候就去过,山上还有一块石头叫照妖镜呢,很有意思。我们向东还有仰韶文化遗址,市里面还有车马坑、虢国博物馆,对了,现在这个季节,可以去市里面的天鹅湖看天鹅。”张伟开始介绍家乡的一些景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