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钦差大臣-第2/2页



    西城营尽管不是以家族为单位组建的,但多年的同袍情谊有时比血缘更胜一筹,大批裁撤势必会伤及军心士气。况且营中老弱病残已经转为农户,留下的都是精兵,本就没有什么冗余。

    可是西城营就在济南城外,团练大臣抬腿就到,总得做点样子出来。

    在何大庚的劝导之下,总算有十几个已经成家的中年团勇同意离营务农,与一千四百饶大盘子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团练不肯从命,让杜?大感意外。他以前常听皇上抱怨政令不出紫禁城,没想到如今自己的命令居然连的济南府都出不去。

    不过他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非政令传达不到,而是其中的内容损害了下面饶利益,强制推行也是有弊无利。

    于是杜?立刻改弦更张,不再强求团练裁撤人员,改为让他们量力而行,能收多少粮,就养多少人。这听起来像是废话,却又暗含玄机。

    乡下团练本就以农民居多,种出的粮食有相当一部分要缴纳田赋,留下的往往不太够吃,所以常需乡绅们资助、或是向官府讨要,偶尔还会闹出聚集抗粮的风波。

    若是太平年间农民抗粮,官府十有**会派人镇压。可如今捻军已大规模进入山东,平日地方防务还要仰赖这些团民,官吏们也只能忍气吞声的安抚,无形之中助长了他们的胆量。

    现在团练又有了自己的娘家,事事倚仗钦差大臣做主,自然更加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了。

    自杜?上任以来,下面乡团动辄抗粮闹事,屡屡与官差发生械斗,最后还要靠设在当地的团局出面调停,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

    于是一时之间,公开抗粮成了山东各地团练通行的新常态。反正抗掉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乖乖交粮的才是傻子。

    这股风潮对于刚刚新开了大片荒地的西城营来可算是一件利好。虽碍于知县吴载勋的面子,不能把事情做的太过分,但趁机讨价还价总是可以的。

    历城县是济南府首县,也是相对最为富庶的地方,上缴朝廷的田粮赋税从无亏欠。

    吴载勋没有业绩压力,又不愿招惹团练系人马,索性便不去较真,对西城营新开的耕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交多少便收多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