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答案-第2/5页



        当时朝廷经过与西夏之战的阵痛,故而仁宗皇帝仓促决心改革。他将范仲淹,富弼召回中央实行新政。宋仁宗本认为他们会立即拿出一个切实可行之政策,但议论了半天,范仲淹最后才上了十条建议,也就是后来的‘范十条’。

        范十条条条都是针对宋朝当时最大的问题三冗(冗官,冗兵,冗费)而来。

        从范仲淹,富弼进入中枢到最后离开,新政不过一年即失败了。

        为何如此?

        宋仁宗一开始就没有作好新政的准备。范仲淹变法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官员们认为‘规摹阔大,论者以为难行’。

        反对的人实在太多,真要推行新政会触动到根本。

        为何有三冗?

        说白了,还不是当初当朝者自己设计的。三冗设立就是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存在的,现在你要废除三冗,那么反过来说当初的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解决就废除,就动摇根本了。

        还有就是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了,宋仁宗一开始就没想变法,被西夏打痛这才让范仲淹来试一试。新政实行了一段,才发现什么叫‘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一上秤一千斤都打不住’,原来问题这么多。

        ‘范十条’还称不上大刀阔斧,但暴露的积弊之深令人触目惊心。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范仲淹,富弼一直呼吁扩大相权,来推行变法,彻底压下反对的势力。

        但扩大相权,又触动到根本了。

        最后变法失败了,宋仁宗还是将富弼,韩琦,欧阳修当年支持新政的人都在朝堂上,而且一直受到重用。

        至于变法中州县兴学,兴办太学的政策仍在。对于变法党所在的太学,一直给予政策倾斜支持。

        如这一次国子监解试额额从四百五十人增加到六百人,但太学生也才七百多人,就算加上广文馆生也不过一千多人。

        几乎达到三人解一人的比例。

        再想想福建,浙江解试一百解一人的比例。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王安石变法时都取胡瑗的学生为新党骨干。不过王安石当政后,新的太学生又反对变法,这也是王安石所始料未及的。

        众人议论了一阵,章越都不发言,这时候向七突然看向章越问道:“三郎,你怎么看庆历新政及这一份万言书。”

        章越方才仅注意文采文辞了,一时没关注政见。

        章越笑道:“在下年纪轻轻哪好发表议论,如今我学文章还来不及。”

        一旁的人笑了笑,章越不说也就算了,但向七坚持道:“三郎,你这就不厚道了,好与不好,是与不是,你好歹说个大概啊!”

        章越心道,太学讨论政见风气甚重,自己若真的不说,反被人看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