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回众儿女欢聚没门院 孤老头进军乱坟岗-第8/10页





    我两口子穿着时兴衣裳,吃的饭美菜香,住得宽敞漂亮,日子超过小康。他们干活重又脏,不如我们游四方,每天只凭把嘴张,给个县长都不当。車走車路,马走马路,鸡不尿尿有去路。自古以来都是出力的不挣钱,挣钱的不出力。你看人家那些凭嘴吃饭的人,钱多得有啥多少哩;人家过的是啥日子,靠下苦挣钱的人想都不敢想。社会上的事就是这样,有智者吃智,无知者吃力,有啥特长的人就吃啥饭,谁不服都不行!”

    对强子这番真知灼见,在场的人没有与他争长论短,只有祥俊说:“改革开放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谁有多大的本事就成多大的精,谁有多大的能量就刮多大的风,但都要实干哩,成绩没有空里来的。二强哥,我要和你抬杠,那就是郑人争年,争个没完。你的日子都超过小康啦,那就快把哪年借我的钱还了吧,我现在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强子笑着说:“我知道你现在不用钱,给你还了,还不是放在柜子里闲着,不如先让它为人民服务着,等小平娶媳妇的时候保证还。”

    祥俊笑着说:“再别卖嘴啦,你那嘴不是人家值钱的嘴。走,看厨房里有做的活没有,让老年人在这里聊吧,你那套理论没人爱听。”

    年轻人在桃花的安排下进了两边的厨房,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杀鸡的杀鸡,剁肉的剁肉,手里做,嘴里说,笑着唱着多欢乐。

    前厅里只剩了两对老年夫妻,玉柔高兴地说:“咱们这些年轻娃多懂事呀,都知道体贴老年人,咱们只坐着喝茶聊天。多少年来,农村待客都是老的最辛苦。我前几天整理大哥的文章,发现有首诗就是写这方面的事情,很贴合事实,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多念了几遍就记下了。写的是:

    年龄越老客越稠,华服盛装时髦头。

    来宾桌上享美味,家主厨下汗水流。

    宴罢儿女飘然去,可怜父母腰腿疼。

    如今青年清福大,昔日老牛变老奴。”

    玉顺接口说:“好,这首诗写得真好,完全符合农村待客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最后两句,写得更是恰如其分。现在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就知道吃喝玩乐,从不体贴老人的辛苦劳作。老人们在家里连个佣人、保姆都不如,保姆干一个月吃了喝了还有工资哩,而他们只知道默默奉献,一分钱不挣还要受歧视哩。有些没良心的东西,老人能干的时候当奴隶着使唤,干不动了就一脚踢开,甚至赶门在外的事也大有人在。”

    柳枝看玉顺说得有点生气,就连忙劝着说:“大家别生气了,咱们今天高兴,就别说不高兴的话啦。咱们那些孩子,绝对不敢做丧良心的事。”

    常大伯说:“你这话我信,你那几个孩子虽然文化不高,个个明白事理,他们都是好样的,绝对不会不孝顺。”

    柳枝又说:“这就多亏了现在的政策好,到处都搞开发,今天刚盖起的房子明天就拆了。窑上的砖快价高,我这几个孩子的力气才有处使,才能有地方挣钱。要不是改革开放,没有这么多人盖房,他们没活干,挣不来钱,自己吃都吃不饱,拿啥孝敬老人呀?”

    常大伯知道柳枝没有文化,不懂得深点的道理,他就叹口气说:“唉,现在的钱多好挣属于事实,可是,钱不值钱,好挣也好用呀。过去十块钱能办到的事,现在一百块钱都办不到。真正的富强是要靠发展生产,利用较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靠出卖土地,糟蹋资源来获取的。有句老话说:‘有钱不置半年闲’,盖房都是需要才不得不盖。

    你看现在的农村,有钱的快盖,没钱的慢盖,有多没少的钱都盖到房上去啦。可是,尽盖些没用的闲房,一家只有三两口人,能用多少房吗?一个住房,一个客厅,再有一个厨房就够啦,何必把家里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都盖满哩。把屋里弄得跟阴司洞一样,连通风透气的地方都没有。有的屋里盖满了又往上加盖,还有没人住的闲庄空院全部盖上空空荡荡的房子,更有甚者把承包地都盖满啦。这么多闲房要耗费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工呀。人说功夫没有枉费的,而这么多的东西和功夫,只不过获取了赔偿金后,就变成使人头疼的垃圾啦。只可惜那些珍贵的建筑材料来到这个世上,连一点作用都没起就得被清理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