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揭阳古八景



    “青嶂望中闻鸟噪,白云堆里有僧传,焚香坐久浑无寐,一百八声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阳佳节,游人踏青览胜,红男绿女,登高怀古,络绎不绝,乃郊游之佳境。

    黄岐山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象征。近年,由于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修建亭台庙宇,铺设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环境,以使其成为一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张伟的姐夫有时候会一大早去爬山,这次的国庆节,张伟就想了解一下某些底蕴。

    不过自己去游,不如听本地人介绍来得如意,因为他们更加懂得那些传承与典故。

    ……

    潮汕地区无论过什么节,初一十五的都会烧很多“纸”,这种祭祀文化相当浓厚,而且在城市里就有什么城隍庙,尼姑庵,而现在的诸暨,这些都见不到了!

    见人都以叫兄、叫姐为尊,就如港片里的那些**老大一样,大哥大姐的叫着,那就是抬举人,哪怕对付比你年纪小很多!

    做生意的人是没有节假日的,不过在闲暇时候问问本地人,就知道了很多。

    这里的数字发音与岛国的发音是相同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岛国人就是华夏人的后代?至少很多文化是相通的,一些本地人就一这种意思,岛国就是从华夏衍生出去的种族。

    林英雄非常健谈的,只要问他,什么都可以说个七七八八的。

    一些官场奇葩,民间风俗,美景古迹,美食分布等等,可以说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的,谈起那些美景,是滔滔不绝的。

    双溪明月,是炮台奇迹,炮台介于揭阳与汕头之间,而且很多传统与会稽山有某种类似,如这里的蔡氏对于祭祀一类的就很讲究。

    张伟的特殊传说中,就认为蔡家就是会稽山区域代表皇后家族的,就是掌管祭祀的。

    两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镇东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海处。据清人《韩江闻见录》载:“揭阳双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涨,月出桑浦石黾之尖,可于合流处得双月影,亦一奇也。”该处江面开阔,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诗句。郭之奇在《两溪明月》中也有“长忆元晖如练语,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启年间,为防倭寇侵犯,于此处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为七星石。

    岁月如梭,现在的炮台就是一个大镇,而潮汕国际机场就在炮台附近。

    林英雄就索性全部讲了揭阳八景,如玉窖乔榕。

    玉窖即北窖桥。初建于宋末,明代修城时,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并设开关,形成水上城门。清又改建成单孔拱桥。桥之靠河处,有二株大榕树,盘根交错,蓊郁繁荫,状如华盖,气势雄伟,自成一胜。古有诗称“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岁久侵土膏,盘结类柱磉,株似跨鹤形,枝如连理想……”又有:“环城奇树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阴高招舞鹤,雪涛秋卷吼吟龙,居然汉史称千植,不向秦时羡五封,我倩橐驼移越土,明湖一为蹑仙踪。”清时古榕已枯,后人虽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围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数十株,因而又称为“玉窖棉荫”今古迹依稀,尚存名于世。1938年,国民党县政府将墙城拆掉,沿城墙一周改建为环城马路,北窖桥于是成了环城路上的一座公路桥。

    双峰晚钟:

    双峰寺旧址在磐溪都之双山,宋绍兴十年,僧人法山所创建。后移于榕城之马山巷,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平方米,为我县规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冬十月,全国大毁寺观。翌年,将揭阳各地被废的宁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桥)、丰化(在白塔)、宝福(在桂岭)、双山(在桂岭)、资福(在梅云石马山)、福城(在亨罗山)等寺田产,并归双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双峰寺被飓风摧毁,知县陈树芝庀工修复。昔时寺内,耸竹修篁,庭树垂荫,曲径通幽,每当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钟鼓铎钹,木鱼笃笃,梵经陈闻,也别有情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