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上)-第2/3页
被困在寿春城中的诸葛诞,此时心烦意乱,谋士蒋班、焦彝前来献策:“城中粮食短缺,士兵众多,这样下去无法持久坚守,不如集结吴、楚两地的兵力,与魏军进行决战。”谁知诸葛诞一听就炸毛了,怒吼道:“我想守城,你们却想出城决战,是不是有什么心思?再敢这样的话,心我砍了你们!”
只见诸葛诞困守孤城,面对魏军的重重包围,内心焦急如焚。这晚,蒋、焦两位守城将领悲从中来,抬头望,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看来诸葛诞大人这是要完蛋了!我们不如趁早投降,或许还能保全一条命!”于是乎,就在二更时分,这对患难兄弟翻墙而出,投奔了魏军阵营,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与重用。
城内的勇士们虽然不乏斗志,但在这样的形势下,也不禁噤若寒蝉,不敢轻言抵抗。诸葛诞望着魏军在四周忙忙碌碌地筑起防洪土城,企图挡住可能的淮河水患,他原指望洪水能助他一臂之力,冲垮魏军防线,可惜从秋一直等到冬,公不作美,愣是没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淮河水位始终没有上涨。
城里的存粮眼看就要耗尽,文钦带着俩儿子文鸯、文虎在城内苦苦支撑,看着士兵们一个个饿得无力作战,文钦无奈提议,不如放走城内的北方士兵,以减少粮食消耗。哪知诸葛诞一听这话,疑心大起,勃然大怒:“你这是想把我身边的力量削弱,然后背叛我吗?”话音未落,便下令要把文钦推出去斩首示众。
文鸯、文虎目睹父亲惨遭杀害,瞬间化悲愤为力量,挥舞短刀,犹如猛虎下山,连斩数十名士兵,接着飞身跃上城墙,再一跃而下,跨过护城河直奔魏军大营投降。司马昭心中对文鸯曾经单骑闯营逼退魏军之事耿耿于怀,本想借此机会将其斩首。关键时刻,谋士钟会劝道:“罪责在于文钦,如今文钦已死,他这两个儿子也是走投无路才来投降,如果我们杀了投降的将领,岂不是让城内的人更加坚定抵抗的决心?”司马昭权衡之下,接受了钟会的建议,不仅没有杀文鸯、文虎,反而将他们请入帐内,好言安慰,赏赐宝马华服,任命他们为偏将军,并封为关内侯。
文鸯、文虎感激涕零,跪地拜谢,随即跨上战马,绕城高呼:“我们兄弟二人蒙大将军赦免罪过并赐予爵位,你们为何还不早早投降呢?”城内听到这些话的人纷纷议论开来:“连文鸯这样的司马家族仇人都能得到重用,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投降的想法。
然而,诸葛诞闻讯后怒不可遏,他深知人心动摇的严重性,于是日夜亲自巡视城防,采取严酷手段,希望通过杀戮震慑人心,阻止更多人投降。然而,大势所趋,城池的命运似乎已然注定……
话钟会敏锐察觉到寿春城内的军心已然动摇,急忙跑去找司马昭汇报:“老大,此刻正是攻城的最佳时机啊!”司马昭一听,高忻不得了,立即鼓舞全军士气,四面八方的魏军如同潮水般汇聚,一同发起猛烈攻击。
这时,守将曾宣觉得大势已去,索性打开北门,迎接魏军进城。诸葛诞一看魏兵都已经入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慌忙带领手下数百人从城中的路突围,可没想到刚跑到吊桥边上,就碰到了魏军猛将胡奋,胡奋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将诸葛诞斩于马下,其余数百人也被尽数俘虏。
另一边,王基率军直捣西门,遭遇了吴国的硬骨头于诠。王基大声吆喝让于诠投降,谁知于诠坚贞不屈,怒斥道:“我受命来救援,如今未能完成使命,怎可再投降他人?这是违背大义的事,我坚决不做!”完,他毅然决然地丢掉头盔,高呼:“男儿生于世间,能在战场上英勇战死,实乃幸事!”他奋力搏杀三十多回合,尽管力竭马疲,仍然拼死抵抗,最终不幸被乱军所杀。后世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无数降兵拜车尘。纵然东吴英雄辈出,又有谁能比于诠舍生忘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