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政重启
江南地区发生的叛乱,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下,西南土司,陕甘的流民乱匪相继竖起反旗。
辽东女真部奴儿哈赤见中原内乱,速度调集二万骑兵五万民夫,共七万人马,酋首奴儿哈赤对外称控甲十万,进攻锦州,辽阳等地。
一时间下烽烟四起,一副王朝末日之状。
泰昌帝在御书房召见内阁六部众臣商议解决之法。
陈禹主动向泰昌帝进言分析时局:
“陛下,建州酋首号称十万带甲骑兵,可据锦衣卫密探得来的情报,其实际兵力是二万骑兵与五万民夫。骑兵善野战,不善攻城,陛下可下令辽东诸将退至以锦州,辽阳等大城互为犄角据城防守,同时派三万兵马增援辽东,酋首久攻不下后自当退去。”
“西南土司,陕甘流匪虽众,但都是群乌合之众,陛下可则一能将前往四安府坐镇指挥,剿抚并用瓦解流匪内部,到时流匪自会散去”。
“此三处暂时无需担忧,真正能动我大明根基的是江南的民乱。江南从永嘉之乱逐渐繁荣至今千余年,物产人口早已超过关中,中原,太祖当年就凭借江南之地成就帝业”。
“到如今,江南一地财税占全国三成,人口超三千万,若放任乱民祸乱江南,则我大明危矣。若江南被乱民攻下应府,彻底掌握江南之地,那时我大明恐怕有不可之事”。
“幸好江南士族还持观望状,未明目张胆的支持叛逆,各府具乱民仍散于各府县,未成聚集之势”。
“因此臣建议调重兵迅速平息江南民乱”。
原本一幅王朝末世的景象,被陈禹抽丝剥茧分析后,众人思路也清晰起来。泰昌帝也从纷杂的局势中找到了破局的方法。
泰昌的皇帝圣旨与吏部的任命马上就下发到受命之人:大学士孙承宗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辽东督都,总揽辽东军政大权。
满桂加封太子少保,兵部右侍郎衔,辽阳总督,受孙承宗节制。毛文龙封太子少傅,锦州总督,受孙承宗节制。
任孙传庭任为陕甘总督平息西北叛乱。
任袁崇焕任为云贵总督平息西南叛乱。
江南之地由英国公张维贤率右督都府精锐金吾右卫二万人前去平叛,陈禹领锦衣卫南镇抚司协助前往。
受命后众人花费十余组织军队,调集粮草准备前往各处。陈禹带了十余名锦衣卫高手,作江湖侠客状,乔装打扮,轻车简行,顺大运河直达南直隶,秘密进入应府。
陈禹拿着锦衣卫调查的江湖民乱情报;此次叛乱的主因还是因朝廷恢复张居正“一条辨法”所引发。
大明开国后,太祖优待士绅,规定凡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免税。
本意是因开国之初读书人少,而下官员缺失太多,用此之策拉拢下文人为朝廷效力。
一开始也效果显着,不到三十年下文冶大兴,太祖将此事定为其施政的主要功绩。
后世之君也沿用,到世宗之时朝廷各处官职以满,而中取功名者人数几十倍于开国时,大量进士,举人在家闲赋侍职,有后台后山者几年就可得吏部任命,多此则等十几年才得授偏远县的县丞主薄。
这些任偏远县的进士们大多任期满就辞官回乡,做起霖主,员外,富家翁。对外美称曰官扬黑暗,愿回乡耕读传家,教书育人。
此类乡绅归乡后也会出些银钱,做些修路搭桥的善举。因有功名在身,且是主动辞官,在仕林与民间都有不差的名声。
开国之初为休养生息,太祖将农税定的极低,仅三十取一。后后国力增强,渐渐提高税率,到世宗之时提高到十五取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