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说半截-第2/3页



    把基地搬过去应该说,是把住处搬过去,倒也可以。水不缺了,但是还缺其它。

    人不吃饭能活七天,不喝水只能活三天。据此,说明水的重要。那么,空气呢

    一件事物是否重要,有两种不同的衡量标准一是建设,一是破坏。

    从建设的角度去看,水,在人类生存中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必不可少,翻译一下,就是绝对不能破坏。如果是一件大事中的一个人的话,就是说那个人对于那件大事一点贡献都没有,没有丝毫建设作用。但是那个人的负面能量极大,捣乱坏事必定成功,因而主事者对于这样的人,通常都是安抚。瞧,水就是这样的作用。

    当然,水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建设作用,起码能解渴。有句话,说的是有情饮水饱。这儿的饮水,相当于什么都没吃。但即便什么都没吃,光喝水,也能灌个水饱。

    很明显,杨建找林笑,那意思肯定是运水。走一趟或者若干趟,把湖泊里的水全部或部分运回来。对此,林笑觉得没什么。有什么的是,运回来的水,拿什么东西去装。如果杨建没有足够的空间装水的话,林笑并不负责一直保存下去。林笑想走,直接就会走。绝对不会因为帮忙,而一定就会帮到底。

    “这样吧,十天。回来之后,如果十天之后我没有装水的地方,那些水,就任凭林姑娘处置。”杨建说。

    林笑问“那地方来回一共多少天”

    “路上单程一天。快则两天,慢则三天。”

    “那行吧。”

    漏了一个重要环节没讲,那就是出发时间。

    如果事情真像杨建所说的那样,肯定是越早越好,迟则生变。反过来说,杨建迟迟没有安排动手,也可以说明事情并不像他说的那样简单。

    指挥者通常会有一种情况,

    指挥三军,就像指挥一个人的手臂一样。调动他们去作战,但并不告诉他们全部的计划。每一部分,只需要知道自己那一部分就行了。

    当然喽,更高级的指挥者,会明白这种任务分解之后的弊端。弊端主要是机械,缺乏机动灵活性。因而高级指挥者会给每一个部分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那个环境,去促成他们完成任务。

    这样说,有点不好懂。最典型的做法,是让部下处于危险之中。譬如潜伏到敌方的眼鼻子底下。让他们去争取有利的形势,而不对他们指出其中的危险。将他们置于绝境,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求生存。

    这并不是绝情、冷血,而是高级指挥者的必备素质。事情就是这样,处于危险的境地,人们就愈是团结警惕;处于安全的环境,人们就愈是涣散。这说明部下都有被虐的特性被围困就会坚决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死奋战,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把士兵直接派到敌国腹地,那些士兵必然会高度警惕。每有命令,必然行动一致。他们周围都是敌人,他们近似于走投无路,他们只能死战而绝不可能后退。只能死战而最终有可能不会死,就能使士卒竭尽全力。

    因为,士卒陷入绝境,就会无所畏惧。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反而会更加稳固。愈是深入敌境,愈是更加警惕,迫不得已就只能拼死战斗。

    这样一来,就能做到不需整治督促,士卒就知道加强戒备;不需号召强求,士卒就能完成任务;不需严加约束,士卒就能亲密团结;不需三申五令,士卒就会遵守纪律。

    从作战的命令发布之日起,士卒们白日涕沾襟,夜晚泪满面,一旦投入绝地,置身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反而人人都变得英勇无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