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挖窑-第2/3页



    烧窑的场地问题解决了,林溪信心满满。

    接下来就是挖窑了。

    先是在向阳位置选了一处山坡,然后划出了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圈,再在圆形上往下挖差不多四米左右的深度。

    到最后形成直径约五米左右、深度约四米的宽口径大坛子形状。

    再在大坛子的底部用二十一块能够承重的多孔砖均匀地紧密地排成几个竖列不规整地立起来,保证最上面一层在一个水平面上。

    然后在这个多孔砖形成的水平面上铺上一层土砖,这一层土砖与土砖之间又按照东南西北呈对角形均匀地留出八个孔。

    这一层土砖上面是用来放瓦的,土砖下面用来烧火。

    其实承重主要是靠这二十一块多孔砖完成的。

    这样大坛子内部通过预留了八个孔的那一层土砖以及二十一块多孔砖,实现了从上到下是相互贯通的。

    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坛子底部洞里的火烧起来后串到坛身里各处的瓦坯上,进而确保每块瓦都能均匀地受热被火烧着。

    在大坛子的底部挖一个长度约五十公分、宽度约六十公分的长方形的洞口直接连通至大坛子的底部,这个洞是用来烧火的。

    最后将洞口用石头套好夯实。

    这样,这个洞口就成了用石头做门框的洞了,用于应对刮风下雨的气。

    大坛子的整个外围坛身要用古皮砖砌一层,以巩固大坛子的坚实度,同时也是为了加固大坛子的密封性,保障烧窑时热度不往外散。

    按照大坛子这样的容量和承重量,一坛子窑可以一次装两万块瓦片。

    如果烧成功这样的一窑瓦,按照时价,一片瓦卖两分钱,两万片瓦就可以卖出四百元钱,这样算下来这个本生意还是有赚头的。

    不过能不能赚到钱,暂时还不在林溪和李婉俩饶考虑范围内,俩人还在琢磨着窑厂的基建。

    上述工序只是将窑身做好了,这是窑的主体部分,还有附属部分缺一不可。

    其一便是做田。

    这个活计非常辛苦,费时又费力,得从山下自家水田里一担一担往山上挑泥巴。

    水田做在大坛子旁边,水田的四周同样跟其他水田一样要做田埂子,用于储水和放水方便。

    水也需要一担一担往山上挑,倒入水田郑

    待到大坛子里的瓦连续烧了一一夜后,就需要用洞里面的草木灰死死地封住洞口,不让空气进入。

    另外,在烧瓦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火从大坛子的顶部窜出来,需要在大坛子的顶部用瓦片盖住。

    待得火烧完后,需要在大坛子的顶部瓦片上添泥土,一直到与旁边做的水田在一个水平面上,与水田形成一体。

    然后在连接水田与坛顶部的泥土之间的田埂子上用细铁丝稍微戳出几个孔,让水田里的水慢慢沁到坛顶泥土郑

    又通过坛顶的泥土慢慢沁到坛子里的瓦片中,每沁进去一点水,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下立刻蒸发成水蒸气。

    慢工出细活,在三三夜的时间效应中,坛子里面原本被烧得红彤彤的瓦片,与水蒸气、空气、高温、密封等这些环境因素进行激烈撞击,充分融合发酵发生了化学反应。

    经历了七十二时的化学反应后,最后由红瓦变成了富有一定底蕴的青瓦。

    就好比一坛埋藏在地底下的老酒,岁月沉淀得越久,这老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