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地方志-第2/3页



        又聊了一会儿,把头说:“嗯.....可以尝试一下,正好这两天有空,你去办吧。”

        我说好,出来后正好碰到鱼哥,他提着个大篮子刚回来。

        “鱼哥,今天啥喜事儿啊,买这么多菜,我看看,呦!还有排骨啊,这什么?猪肝?”

        鱼哥笑着说:“天冷了,午我熬点排骨给大伙补补,猪肝是看着新鲜就买了。”

        “可惜,午我估计回不来,记得晚上给我剩点儿啊,我自己回来热热吃。”

        鱼哥笑着说没问题。

        我去了复印店,打了几百份广告。

        印的广告语都一样,“现金高价收购家里老书老县志”,底下有我电话号。

        花三百块钱找了两个人,我让他们去贴广告,重点放在老城区有住人的老房子周围贴,这是一种守株待兔大海捞针似的办法。

        午我去了古玩市场,在一家店里买了十多本老书县志,和老板喝茶后成了朋友,他在本地圈子里经营了几十年认识的人多,通过他放话出去,说我高价收这类东西。

        每个城市都有地方志,这东西分两种,一种是由当时当官的人组织领导写的,这个专业,涉及到农业,水利,建筑,风水,美食等等。

        另一种应该叫“偏志”,这个就杂了。

        当时的什么都写,各种卦故事,佳人才子,风水志怪,桃色新闻,奇闻异录,写的人都坚称记录的都是自己听过的或见过的。

        这种古书当年很好收,现在不好收了。

        因为很多地方志,同时记载了很多“不知名古墓”的位置,盗墓的往往能从分析到蛛丝马迹,一夜暴富。

        正如我说的,只要肯出钱就有人给送,第一天我们就收到了几十本地方志,年代跨度从宋代到清代,很多书都烂的翻不起来,全是真的,这东西当年就没造假的,不值钱。

        深夜,旅馆房间内。

        “把头,你看这段话。”

        把头带着老花镜,拿过去看,这本地方志名字叫“鼎立记事”,是元代一个叫禹生的人写的。

        书里前半段都没用,写的乱七糟的东西,可书后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

        “小生昔日光阴空余,遂驾马夜游,三更天,行至碉马城南,忽见一马队,数十怪人也,其皆蓄胡剃发,身披兽衣,形如蛮胡,状如灾民,余恐问从何地而来,即遭之恐吓驱逐,小生跟随至城东,观其车载木箱二十有余,细勘车辙,恐超千斤之重,又行余里,至山下河畔,忽起大雾,怪人隐入山林,不见踪迹,过后忆起,当为阴兵过道也。”

        这我瞎编的,那书早没了,原记不清了,反正差不多。

        意思是一个叫禹生的人晚上闲的慌,骑马去溜达,碉马城就是古代的康定县,他在城南看见了奇怪的马车队,像是胡人又像灾民,他问你们从哪来的,人把他赶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