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传奇(二)



年幼的本田宗一郎看着父亲所做的一切,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了,他觉得世间万事万物太神奇了。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年幼的本田宗一郎还勤于观察和研究,上小学之前,他便模仿父亲独自打制出了10厘米长的刀具。这种好奇心驱使的举动让年幼的本田宗一郎开始从思想上渐渐发生变化,一步步地从潜意识里改变着自己。

随着时代的变迁,光明村通电了。当几根电线相接,让漆黑的屋子变得明亮之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他们不敢相信“电”竟然会让世界变得那样明亮。

对于年幼的本田宗一郎来说,电在他的眼中虽然很神奇,但他更感兴趣的却不是电本身,而是那些可以给一个个村庄带去光明的电线工人。

几乎每一天,年幼的本田宗一郎都像个小跟班似的跟在那些电线工人的身后,跑前跑后,俨然是一个小电线装配工。在他眼中,那些腰间挂着扳手、老虎钳等工具,不消片刻就可以蹿上电线杆的工人,简直如神灵一般,他觉得这些工人是大英雄。

每当一天的“跟班生活”结束,年幼的本田宗一郎便会跑回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家里人听,当然,他所讲述的一切都与电线工人有关。

除了对电线工人有莫名的好感,年幼的本田宗一郎对机械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时距离本田家4里路远的地方有一家碾米店,碾米的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像是美妙的音乐一样,牢牢地把年幼的本田宗一郎吸引住了。

碾米机发出轰鸣声的同时,还散发出石油燃烧后的刺鼻气味,并伴随着阵阵青烟,别说是孩子,就连大人看到都会躲得远远的。

可年幼的本田宗一郎却蹲在碾米机附近,全神贯注地盯着碾米机,不时地使劲儿吸鼻子闻那股刺鼻的气味,他这种不寻常的举动在外人看来令人费解,但他却自得其乐。

1912年,6岁的本田宗一郎由祖父本田寅市带着去了住在天龙川附近的亲戚家。抵达亲戚家时,本田宗一郎的脚都被磨出了水泡。亲戚家的一位叔叔对他说:“我和别人说好了,明天回去我们可以搭乘木筏,你就不用再走路了。”

那时的木筏是由15—20根电线杆粗细的圆木分上下两排交叠而成的,年幼的本田宗一郎曾见过木筏顺流而下的情形,但从未搭乘过。到了回家的时间,亲戚家的那位叔叔满足了年幼的本田宗一郎此前的心愿,让他乘上了木筏。

操作木筏的人对年幼的本田宗一郎说:“你看到那边那块大石头了吗?其实原本这块石头在下游,如今却出现在了上游,真是奇怪吧。”年幼的本田宗一郎被操作木筏的人说得一头雾水,心想:“水流这么湍急,石头不是应该被冲到下游吗?”

操作木筏的人笑着看着年幼的本田宗一郎,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解释说:“事实上,原本在下游的石头并不是没有原因地跑到上游来的。当湍急的水流冲向石头时,因为石头太重,所以水流只能将石头一侧的小沙石冲走,时间一长,石头迎着水流的一面就会形成低谷,石头就会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刀笔梨逆流而上了。”

这样的解释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或许有些难懂,但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之心的本田宗一郎并不是被动接受这些难懂的解释的。他善于思考,善于对常人不注意的事物进行揣摩,他对大千世界的兴趣是其缔造本田辉煌的根本。

1913年4月,7岁的本田宗一郎成了光明村山东普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当时的东洋国天龙川一带都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也林立起来,同本田宗一郎一起上学的学生共有35人,男女混班。

刚刚踏进小学校门的本田宗一郎与其他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唯一不同的只是他仍旧保持着五六岁时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机械的兴趣。到了小学三年级,本田宗一郎的“与众不同”明显起来。

说实话,在那个时候的本田宗一郎的功课很差,每一学科的得分都让人替他脸红,可他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学习成绩的不尽如人意与他的调皮捣蛋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