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探春懵懂、内阁议政-第2/3页



    循声望去,正是武英殿大学士杨宏义。

    王怀川笑了笑,温和道:“杨阁老何出此句?”

    杨宏义不阴不阳的道:“先得伏波将军,又得陛下赐字景岳,还不是好徒弟?”

    王怀川微微一惊,礼部的办公地点相对来更远一点,因此收到消息的速度没有内阁这么迅速。

    他虽惊不乱,从容道:“为国举士,责无旁贷。”

    杨宏义冷哼一声,不再话。

    一直在旁边旁听的吏部尚书赵默此刻笑呵呵开口道:“正好王兄到了,也不用我等上门去找。”

    吏部尚书俗称官,因为掌管着人事大权,为了防止权柄过重,因此几乎都不入阁。

    他拉过王怀川坐在桌旁,此刻圆桌周边已经聚拢了四位大学士和四位尚书,景朝的大人物几乎无一落下。

    桌面上空无一物,只有一张皇帝的手谕,其上正书写着今上午贾瑜奏对的漕运一事。

    等到王怀川了解完事情来龙去脉后,工部尚书吕健感慨道:“贾伏波的着实有理,如今漕运态势愈发严重,仅凭我这里属实难以维持。”

    景朝没有专门的漕运部门,又因为漕运多要和工部打交道,这么一来二去的工部承担了漕运事务的六七成之多。

    吕健笑呵呵的向王怀川拱手道:“多谢王兄佳徒仗义执言。”

    他自己倒是上书过这事,可惜别的部门都不想接手,多有阻拦,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杨宏义却不以为然道:“伏波将军年纪轻轻,哪里懂得漕运大事?其上文字,也不过夸夸其谈罢了。”

    王怀川只做听不见,他和左右几位聊了聊,渐渐摸清楚了这里的门道。

    杨宏义和次辅李成文,这两位大学士是太上皇的亲信,如今也是众人里最为反对贾瑜新建漕运衙门建议的人。

    首辅陈庐,大学士韩玄均暂未表态,吏部户部两位尚书都是中立态度,只有工部尚书吕健最为赞同。

    仅以当前局势来看,反对派无疑是占据了上风的。

    也正是因此,杨宏义才会在王怀川一进门就不冷不热的话。

    在他看来,身为贾瑜老师,王怀川然就是赞同派的。

    王怀川揉揉脸,神色审慎的道:“依老夫看,漕运衙门建与不建,只看两个问题能否解决。”

    他捋捋胡须,望向陈庐道:“其一为漕军,漕军当下鱼龙混杂,大多是百姓流民,没有固定职业。如漕官沈正清所,水手兵丁十去其三多有逃逸,便是此因。

    其二则为治漕,漕运征粮浮收中饱由来已久,各级上下其手者不在少数,贪污贪腐日益严重,若是不除去这些蛀虫,漕运是好不聊。”

    吕健跟着补充道:“王兄所言甚是,但除此之外还有每年的岁役,每次都需要就近征召大量人手修理河道。

    结果各地衙门你推我我推你,最后要让工部来担责!岂不荒唐?此三者若是能够解决,我看漕运衙门不建也可以!”

    景朝的漕运制度,简单就是各地的百姓按着区域先统一送到就近的卫所,朝廷再统一出兵运粮。

    在整个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依赖百姓的运力来支撑。

    而各地负责漕阅官吏们又没有专人管辖,你一下我一下,自然逼得最下面的人活不下去了。

    这些各地的百姓按地区抱团,也是未来漕帮的雏形。

    王怀川与吕健两人你一样我一语,虽然没有明赞成与否,却是无声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