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我说陛下圣明!-第2/3页
群臣闻言,齐声道:“臣惶恐!”
宣文帝摇头道:“此非为众卿之过,卿等操劳国事不留余力,可谓忠勤。然朕虽事事关心,殚精竭虑,却终不能落于实处,万事万物皆如隔岸观火,似雾里探花。”
他看着金碧辉煌的大殿感慨道:“唯有乡县皂吏知晓礼仪,勤恳皇命,将事情落在心上,吾等国策才有成效!”
“朕希望这篇文章,能帮着大景朝上下的十万吏,找回自己的初心!”
皇权不下乡,这句话虽然的不全对,但也切实的出了封建朝廷对于基层的掌控力薄弱。
究其原因,无外乎基层官吏的素质不高,忠君爱国之心几如无物。
这些人不是从科举入誓,其肩上的岗位也大多是父传子,兄传弟,依靠人脉所得。
在这些基层官吏眼中,家族的概念远大于朝廷和皇帝。
停下了不断徘徊的脚步,宣文帝看向王怀川道:“礼部,将这篇文章刊印出去,作为今日邸报之首!同时让各县择选人手,书于闹市之中,以传下!”
到这里,他将白玉印玺牢牢加盖在了贾瑜的奏折上,方才满意结束。
顾炎听得心下一片死灰,皇帝加印,礼部推文,通传下,事到如今再无翻盘点。
甚至可以预见到的,随着贾瑜这封谢恩表的宣扬下去,自己今日的诸多刁难。
只怕最终会成了他人口中之笑柄。
他一个头晕目眩悔不当初,竟直接栽倒在地,被鸿胪寺的侍官带了下去。
听到皇帝的命令,陈庐带头众臣则齐声附和着,一起躬身道:“臣等,必不负圣上期许!”
这位子这才重又满意的坐回了龙椅上。
看着伏在金銮殿上的贾瑜,宣文帝目光柔和,温声道:“贾卿,起来吧。”
这般柔和的语气,子的态度已是昭然若揭。
看着贾瑜从地上起身,清俊的脸上似乎隐有水渍,宣文帝喟然一叹。
终究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罢了。
自己如贾瑜这般年纪时,又在做什么呢?
同样是身怀一腔热血,慷慨豪放啊...
宣文帝柔声道:“伏波一号,自汉以后,就少有封赏,贾卿可知为何?”
贾瑜摇头,轻声道:“臣不知!”
宣文帝解释道:“伏波将军马援,功高绩重后人少有能及,倘若贸然设此封号,不免引人笑话。”
这就和冠军侯道理相仿,有了古饶珠玉在前,后人若是没有能耐,不过是东施效颦。
大家都是泰山封禅的皇帝,你谁最搞笑?
秦汉武功豪迈,光武中兴大汉,高宗定下大唐顶峰,玄宗也是再创开元盛世。
唯独宋真宗这个老弟,心里没点数,惹得后人嘲笑。
宣文帝继续道:“然朕思虑再三,还是将伏波一号予你,还望贾卿日后勇猛精进再立功勋!”
他将目光延伸到一侧的武将列,朗声道:“朕有功必赏,就是宁国公,只要贾卿能做到,朕也绝不吝啬!”
几乎是在这一瞬间,贾瑜便得出结论:皇帝是在千金买马骨,通过自己向军中勋贵示好。
同为老戏骨,他和皇帝此刻心照不宣的达成了默契。
贾瑜大声配合道:“圣上厚恩,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为我大景世代赴汤蹈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