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朱元璋小家子气



反而有些倒反天罡,听他五弟的话!

闻言。

朱肃没好气地看着朱元璋。

“你还想迁都凤阳,你难道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好事吗?”

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便来了气。

就算马皇后平时也不会这么跟他说话。

朱肃这臭小子真是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你若是再给咱阴阳怪气,那可就别怪咱手下不留情了。”

朱元璋眯了眯眼睛。

然而,心头却有一些失落。

看来朱肃的意见还是跟那些不懂他的满朝文武一样。

凤阳乃是中都之城。

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非常不错。

不然的话又怎么会出现自己这么个皇帝?

并且如果建都在凤阳的话,又可以彰显他朱元璋的威严。

这有什么不好的?

然而,朱标听完朱肃这话,却暗自勾起了一抹不易被察觉的笑容。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希望武帝犀利的言语能说服父皇吧。

毕竟父皇易怒。

那些大臣虽也有谏官,但都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留下的不过是一些软骨头,哪里敢触碰朱元璋的霉头?

就算和朱元璋意见不一样,但也是委婉劝说。

只有朱肃才能一针见血,而且丝毫不留情面。

每每看见父皇被气得要昏过去的样子,朱标甚至生起了一些幸灾乐祸的情绪。

当然了,毕竟是朱元璋的宝贝大儿子,幸灾乐祸之后便是心疼父亲了。

朱元璋喘了一口气。

到底是想听听朱肃的意见。

究竟跟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一不一样?

他冷冷地问道:

“你给咱说个一二三出来,若是说得有道理的话,咱就原谅你忤逆君父的错!”

“要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就把四书五经抄上十遍!”

朱肃嗤笑了一声。

朱元璋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想必这些问题,那些大臣早就跟他说了上千遍了。

他直接开口道:

“咱们大明和北方蛮子的牵扯甚广,要时常御守边疆,所以靠近北方建都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凤阳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利于大明在北方掌控领土。”

“其次,凤阳的防御能力比较弱,守无可守,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作为都城呢?”

“第三点。”

朱肃的语气带了一丝嫌弃。

“你为了修建凤阳,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大明之前本来就很穷,许多的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了,你还要把皇宫修建得那么富丽堂皇,想必在这之前已经有人领兵起义过了吧?”

朱元璋那张愤怒的老脸,顿时变为了尴尬。

的确。

农民起义的朱元璋,深知起义的危险。

所以在当时有人造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墨与反的情况下,朱元璋才不得不把修建凤阳行宫的事情往后延迟。

这不是看着如今朝廷也能出点钱,并且国力也日益增强才提出来的嘛……

看着朱元璋略显的有些阴沉的脸色,朱肃冷笑了一声。

“你就说我说的,你认不认吧?”

朱元璋没说话。

只不过那坚持已久的内心已经轰然倒塌。

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支持他,那么看来自己的决策肯定是错误的。

只是他还想嘴硬。

“咱设定了九大藩王,镇守边疆,凤阳虽是中都,但有长江,长城,黄河这三条防线。再加上九个藩王镇守,其中固守国门,大明国门必不可失!”

朱元璋说到这里,语气之中带了一些骄傲和意气风发。

同时,他也挺起了胸脯。

认为自己的战略布局乃是上上之策。

并且这一布局也得到了许多官员的认可,让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有了极大的自尊心和满足心理。

他这一个政策是非常长久。

并且长城黄河长江的防线都是易守难攻。

背靠着山水,便是天然的倚仗。

再加上九个藩王投入,兵力可谓是十分的雄厚了。

而且九个藩王各自为政,可以辅助支援,防止其他的藩王作乱。

不过这些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公布。

只有心细如发的兵家大家才可以观察出来,朱元璋真正的意图。

同时,朱元璋心里忍不住有些沾沾自喜。

朱肃这臭小子能够点出这九大藩王的战略肯定是也非常的认可。

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问题,朱肃听完自己的解释之后,肯定也会考虑凤阳行宫的可行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