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开始布局-第2/3页
国家本身就资源短缺,从58年开始,到62年,资源的浪费更是严重。
接下来就他了解的,国内大力发展的工业母机:机床。
在1958~1960 年期间,各行各业都在大量扩产。
在企业扩展产能时,忽略了产品的质量。
1958 年机床产量是1957 年2 倍,1960 年是1957 年的5 倍!
随后的1961~1978 年,我国在盲目追求产量的同时,对技术发展也开始忽视,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61~1978 年生产的164 万台机床,合格率仅有60%,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机床的技术,本质上是世界四五十年代的技术水平。
1961年后,很多工厂在疯狂追求产能。
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工厂一年生产的大型游标卡尺,足够全国使用20年。
包装用盒子的衬料是丝绸,每个盒子的丝绸使用量,可以做两件成年的衣服。
最后积压几年,以5毛钱内部价处理了。
当然,这些东西肯定是到不了老百姓手里。
这些他只能看着,人微言轻,无能为力。
但是如果有可能,他想影响接下来几十年的大工业发展。
想让国家重视研发,重视产品质量。
从现在开始,到全国狂热还有7年,他觉得自己可以干很多事情。
哪怕是起到一点点作用,他也无憾。
不然,他怎么可能冒险和面前之人唠叨许久。
从这两的接触发现,卢星宇是有背景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干实事的人。
又如此重视他,愿意听取他的意见。
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得到重用,他就可以把这个机械厂当作他的试验田。
不断地把后世已经验证过的经验慢慢搬到这个实验田。
当成熟的时候,看到成果。
作为想干事的人,卢星宇一定会上报,并利用背景开展经验推广。
这些,就是当前李元的心思。
“谢谢领导信任,我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在大家都喜欢喊口号,他不得不入乡随俗。
“严重了,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只要是对工厂有利,对国家有利的,我们都需要全力去做。
所以,放心吧,我会给你最大的信任,你接下来可以全力施为”。
晚上的时候,在一个戒备森严的建筑群里,有个普通的二楼。
1楼书房,三个男人坐在一起。
从年龄上看,应该是三代人。
“嗯!他的这些法,很有见地,是个有思想的年轻”。
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看完笔记,听完补充,首先总结道。
“就是太过年轻,怕只怕,只会纸上谈兵”,一个中年人跟着道。
“无所谓,本就是让宇下基层锻炼。
那个厂子正好初建,倒是一个锻炼的好地方。
恰好又遇到这么有意思的一个家伙,你们正好放开手脚大干。
能够干出些成绩,与宇,与国都是好事”。
“一个初中生怎么会懂这些,会不会有问题”,中年人再次提出质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