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幸福的真意
当一个人开始探讨幸福时,有可能面临两种状态:一是他已经感受到不幸福,开始走上觉醒的道路;一是他正在告别一种混沌的孩子式的幸福,比如孩子是不会探讨幸福的。孩子是活在当下,但成年后却一定会追问幸福。
这就仿佛生活的两极状态都比较幸福:一种是婴儿时期的无忧无虑,一种是千帆过尽后的大彻大悟与归于平静。开始反思幸福是什么的人,大致位于这两极之间。
这是最难受的一种人生状态,但也是觉醒与转化之路的开始。
谈论幸福是什么,不如让我们从另一个命题“幸福不是什么”开始。
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弗洛姆、马尔库塞等人都观察到,我们在寻找幸福时,常常容易走入偏差。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把幸福物化。比如一所大房子,一辆好车,当大官等。然后我们越来越陷于小我中,把自己等同于这些事物。这也是异化的焦虑,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就是亿万家财时,他就失去自我了。因为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是可以被夺去的,他因此陷入不安全感的焦虑和恐慌中,拥有得越多越焦虑。
追求这些没有错,但以为“追求到这些目标就万事大吉,幸福就自然来到的想法”一定最终会让你陷入失望中。真正的幸福一定是那些追求一个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心流体验”。是的,心流体验,这非常关键,它和物质无关,和精神有关。
探讨幸福的书籍浩如烟海,影响我最大的几本书分别如下:《幸福的真意》、《生命的心流》、《活在当下》、《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正见》、《钻石途径》以及罗素等哲学家的书。我发现,先知们都无一例外认为,幸福和物质无关,它和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仅仅追求物质等就能获得幸福,那么他会失望,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痛苦。
他只有转化内心的幸福意识,幸福便会很快来了。
幸福感常常是递减的,它具有暂时性,我们可以用房子定理来理解,假如一个人渴求并拥有了一座新房子时,那么他就获得了这个幸福,但当他住进去三、五个月的时候,这座房子,在他心目中也就感觉不到再是新房子了,也就没有新鲜感和幸福感了;同样、同时,假如一个人住进了一个他所不喜欢的旧房子,三、五个月后,在他的心目中,这所旧房子,也就感觉不到是旧房子了。也就是说,三、五个月后,他们在幸福的道路上,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简单地讲就是,新房子住习惯了,就感觉不出是新房子了;旧房子住习惯了,也就感觉不出是旧房子。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先知先觉。释伽谋尼就是这样认知幸福的。一千多年前,印度王子阿摩多在宫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国王希望他不要触碰人间的苦难,于是每天宫里美酒美食,美丽的宫女们跳着艳舞,悠扬的歌声四处飘荡。
阿摩多以为这就是一切,但是有一天一场盛宴结束,阿摩多王子醒来,看见地下的宫女们满脸疲倦,花容失色,残妆未卸。那些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曾小亮好仿若一场春梦,很快在时间面前显得支离破碎。阿摩多于是离家出走了,他看见了幸福的假象——那些不可持久的现实美景等,他要去寻找真正的幸福。(touwz)?(net)
在一颗菩提树下,他完成了转化,成了释伽谋尼始祖。他日日夜夜思考幸福,最终他完成了觉悟,并且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后世千秋万代的人走上幸福的觉悟之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