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享受第三名?



人人都想当第一名,可是能够站在奥运冠军领奖台上的永远只有一个人。

怎么办?跳楼?撕头发,懊悔终生?还是无比憎恨自己?

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患上了“第一名强迫症”。英格兰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不久前在接受访问时,自曝患有“第一名强迫症”,要求一切都完美或是井井有条。如果哪次比赛没有赢,他就几天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只要闲下来,他就会一遍遍地摆放家中的饮料、衣服和杂志等,直到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格局时才会停止。根据美国精神学会的统计,许多人有这种“第一名强迫症”,其中有不少像贝克汉姆一样的成功人士。

(二级小标题)冠军只有一个,大多数人的生活很平凡

幼稚园的教师教孩子:你必须考第一名,这样,老师和爸爸,妈妈才会疼爱你。

所以,从小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必须和第一名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得到第一名,我们会丧失别人的爱,会没有掌声和鲜花,没有圣诞老人塞给的棒棒糖吃。总之,没有第一名,生活可能暗无天日。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此迈向第一名的路上,人人争先恐后。

想得第一名,固然无可厚非。第一名就象一面红旗,它在远方飘展,是人们前进的目标。没有第一名的激励和诱惑,人们很可能各奔东西。

但罗素说过:世界之美,是以参差多齐为目的。在罗素看来,应该鼓励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我们既要把橄榄枝送给寇军,但也要把鼓励和赞美不吝啬送给第三名。

罗素鼓励的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图景,事实是,谁都清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在一个弱肉强食,或者遵从从林法则生存的世界里,今天的人们学会了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除了冠军,剩下的就是输了。

因此,造成的心理挫折的例子举不胜举。

2001年,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是在一次考试竞争中,他没有得到第一名。从小享受惯了被第一名遵宠的心理陡然失衡,他选择了轻生。

在心理学家们看来,“只有冠军才有意义”的心理,至少造成了这样几种危害性心理:

1,完美主义

不能允许有任何一点差错,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倘若没有做到最好,便憎恨自己,失落,焦虑等。适度的完美主义对工作有利,但过度了,但是一种心理负担。

2,压力过瘾症

一种病态的迷恋压力,这些在工作狂身上有着典型表现。他们为了得到第一名,恨不得二十五小时候工作制。每逢节假日,他们便抑郁失落。表面上看是勤奋,实际上,往往是内心有一种心理黑洞得不到满足,只好用无尽的工作来填补心理黑洞。

3,轻视自己

最和谐的心理状态当然是积极接纳自己,但那些一味执状迷恋第一名的人,倘若没有得到第一名,便很难接纳自己。他会认为:我是不是智力比别人低下?我是不是天生能力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曾小亮不行?我的身体是不是有残缺?

总是这样想,便很容易陷入一种心理焦虑和冲突中,产生憎恨自己、自卑、重者甚至自残的行为。

4,外物化

很多“第一名强迫症者”,迷恋的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迷恋的是别人的艳羡的目光,掌声,鲜花。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物化的人》一书中强调,那些一味把别人的肯定当成内在自尊的确立,而没有真正从内心里建立自尊的人,一旦失去别人的肯定后,便很容易产生挫挫感。

更何况,参差多齐才是美。如果一味物化自己,为着别人的肯定而迁就,很可能慢慢失去自我。比如:人人都觉得当比尔、盖茨才是财富英雄时,但另一个人的兴趣可能并不是赚钱,他很可能便被迫挤到当“财富第一名”的独木桥上。即使得到第一名,但不一定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

5,只追求结果而不享受过程之美

第一名的桃子很好吃,所以,人人争先恐后地去摘桃子。过于拥挤,往往忽略路上的风景之美。所以,好莱坞影星嘉宝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懊悔地说:我觉得我这一生都白活了。她之所以发出如此感叹,是因为在她看来,小时候她一心一意想成名,成为别人眼中的“第一红星”。最后,她得到了,但是觉得失去了更多体验生活之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