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SOS心理急救财富之船沉没



金融危机时,美国亿万富翁史蒂文·古德被发现自杀身亡。在古德自杀后几小时,德国亿万富翁阿道夫·默克勒不堪金融危机和投资失手的双重打击,而奔向行驶中的火车,当场死亡。

为什么腰缠万贯的富翁,有时心理比起普通人更脆弱?是什么让许多人一旦面对世事无常,财富丢失,不惜以生命失去为代价?

1,财富越多,心理不一定越健康

2008年的4月,九芝堂的董事长魏东,因为不堪忍受抑郁症的折磨,跳楼自杀,他的去世震动了许多人。富人们不解,穷人们更不解:他这么有钱,事业有成,衣食无忧,怎么还会自杀?

但在心理学家李子勋看来,这是极自然的事情。李子勋认为,心理健康只对平庸的人是适合的。他们不需要高度的精力和高度的创造性。而处于高度压力的高职男人,一定是心理不大健康的类型。往往高创造性的时候,都是极端的时候,都是心神投入,不管不顾,有点拼命三郎,有点偏执的状况。

国外的心理学家分析,许多伟人用常规的心理标准来分析,可以说都不是心理健康的,但他们创造并领导了这么世界。人类一代一代都是被一些特别的人所领导着。他们总是处于一种双向的,特定的思维模型里面。而这个模型是强烈的结构主义,是破坏常规的,这些人在创造着世界。

在心理学家们看来,富人们可能正因为这些心理结构,最后才拥有了巨额的财富:

1,偏执狂

偏执者才能生存。在奥斯卡影片〈公民凯恩〉中,凯恩最后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促使他一生的奋斗动机就是出人头地。这个愿望太强烈了,有时甚至让他在成功的路上不择手段。偏执者往往固执,在他们看来,只有一条路坚持走到底,任何刀山火海也不能阻挡他们实现目标的步伐。

这样的固执虽然让他们容易因为坚持和锲而不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是往往面临挫折和困顿时,不能说服自己。通俗话说就是:不能转过弯想想,喜欢“不成功,便成仁”。结果轻生命,重信义。

2,外物化

著名的身心灵导师,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曾经也很困惑,为什么许多人在一无所有时,有坚定的理想和乐观活下去,但在万贯家财散空后,再回到起点时,却可以轻易放弃生命?

实际上,用佛家的话说是;那些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失去的固然不容易重来,但也不代表生命价值的全失,需要用牺牲生命去换取?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这是因为富人们容易被物化。追求金钱到一定阶段后,他们过于把财富物化成内在的价值,一旦失去就觉得是全部价值和意义的失去。所以,金融危机期间的财富缩水就是剥夺了他们的内在价值。

3,由奢入易难

是的,由易入奢难,但是由奢入易更难。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后,许多富豪再回到简单生活时,心理上的落差让他们无法及时调整。

所以,“昔日王谢堂前燕,今日飞入寻常百姓家”时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曾小亮,当金融危机冲击到富豪们的财富,曾经锦衣玉食的生活因此需要节衣缩食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具在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但是富豪往往因为变化太大,却无法及时做出心理调整。

4,不安全感

一位考察过富人心理的专家感叹;许多富人好象对金钱有一种上瘾症。但这种追求和事业成功无关,和永不能满足的不安全感有关。也许他出身贫穷,也许他受过凌辱,也许他曾经遭遇过人生的黑暗,总之,占有财富越多,似乎才能弥补他内心的不安全感。

然而,这种依靠外物来填补不安全感的努力,仿佛依赖毒瘾来寻求快乐一样。你会发现,金钱永远不能带来内心安全感的真正满足。你占有财富越多,越会感到内心的恐慌。有了一千万发现不安全感一点没有减少,以为非得有一亿才能满足。结果恐慌仿若恶性循环,对于财富的追逐变成了一个没有尽头的**。

5,弥补自卑等

对于艺术家们的调查发现,那些写惯了风花雪月浪漫的女作家,可能在生活中很不浪漫;那些一直写恋爱小说的作家,但自己的婚姻生活却可能很不幸。同理,成功的人往往不仅仅是因为自信,恰恰相反,可能是因为自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