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武圣



如同一只大鸟般飞腾而起,落地之时的方镜也悄无声息,身子轻飘飘地落了下来,就好像一片羽毛。

  这座海岛还是比较大的,他选择的登陆点也是岛上森林茂密的一片区域,这地方看上去应该没人光顾,而且似乎靠着山阴处,想来也不会有多少注意到他登岛的举动。

  “这岛上果然有人居住……”

  只是登上岛,他就得出这个结论,要说道理也很简单,岛上有不少生活垃圾,堆在这片没人光顾的区域里,光是从周边垃圾的新鲜程度,也能够大致推断出这座岛上确实有人居住。

  这片山林的后面,应该就是岛上的人居住的地方,那也是他的目标。

  从外围来看,这座岛是个残缺的月牙型,西低东高,岛上有几个小山峰,高度也不大最多两百米。

  岛上普遍绿叶成荫,植被繁茂,偶而还飞过几只海鸟显然生趣盎然,山林深处能听到虫鸣鸟叫之声。

  他身形如鬼魅一样,飞速的穿过这片山林,往岛上移动。

  出了山林,就看到一个小村落聚点修在一个波光粼粼的池塘边上,一条小溪蜿蜒流过,一栋栋的简易的楼房旁都是一亩亩稻田。

  环绕着这个小村庄的那条溪流,在建筑比较集中的密集处,还搭了一座矮胖的石桥,石桥边是个晒稻谷的场地。

  稻谷场边长着一株大柳树,树下也聚集着不少人。

  “手都抬高,屈而不直,都没吃早饭呀!”

  “腰,要腰马一体,腿要迈开……”

  “出拳要有力,不要软绵绵的。”

  数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小女孩,正整齐一划的站在柳树下,其中一个领头的小女孩担任领头的,指导这群孩童练拳,她有板有眼,对着这群小孩边训斥,边指导,活像个老师傅。

  而在他们边上,还有七八个年轻人,各自练着不同的拳法。

  有人扎着马步,两条胳膊上套着一排钢圈儿,一拳一拳的发劲。

  这明显是在练洪拳里的桥手,这钢圈戴在手上,每一次发劲,就咣咣直响,看上去就虎虎生威。

  还有另外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根八尺棍,他握中间,用两头,一招一式的随意练着,一根长棍在他的手上,仿佛不是棍,而是剑。

  这又是另一种练法,这取自明代俞大猷的荆楚长剑之术,将其化为棍法。

  除了这几个年轻人,还有另外几个人各自演练不同的拳法,有的是**心意拳,也有的是形意八卦,还有少林的拳法,劈挂、八极拳、摔跤、拳击。

  人人练的拳法都不一致,时不时还把一些其他的拳法掺杂在其中。

  但是,这几位年轻人练的拳法,与常规的练拳方式又有不同。

  他们每练一个动作之前,有人会静坐一番,好似酝酿一番,再打一拳,踢一脚。

  也有人缓缓踱步,来回走动,好像边走边想,最后偶有所获,又跑回来练拳。

  从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看,这群人压根不像是在练拳法,而是停停练练,练练停停,就像是小孩子在玩耍一样。

  “其他不说,指导这群年轻人练拳的人,恐怕是个水准不错的高手……”

  躲在远处看到这一幕的方镜也点了点头,他知道真正拳法练的好的人,大脑都会在时刻酝酿自己的动作。  这就好比写字画画的下笔之前,脑海里都会不断的思考、推敲,将自己的思绪积攒起来,最后思如涌泉,挥洒自如。

  练拳时也是如此,真正要用心练习时,往往要集中精神,蓄集精力,出手时思考每一招的变化,收手时矫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每次练习,就能够温故而知新。

  光是一味的苦练,而不能够从苦练中明白拳法和技艺的真正用处,理解自己的弱点和长处,那样的苦练也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很多人练武多练,只觉得自己天赋不佳,天天拼命苦练,结果还是没有多大成就。

  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所谓的天赋不佳,只是不愿意把脑力精力用在拳术上,没有真正专心潜心去研究拳法,而是只知道苦练瞎练,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比不上那些用心练习的人。

  方镜看了一会儿,暗自点了点头,身子犹如鬼影子一闪,眨眼间就从树林中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