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年月日的故事-第4/6页
“冬至和夏至,恰好在春分和秋分的中间。确定了一个,就确定了其余的三个。确定影子在一条直线上比较难,确定影子的长度相对较要简单,尤其是影子较长时误差较。因此,寻找冬至日就成了确定节气的关键。
“日影法来得准确又简单,测量的工具叫圭臬。奉为圭臬,的就是测量的标准。前有祖冲之制圭表,后有郭守敬制景符,其精准度已不输今。
“季的间距还是有点大,历官们增加了新玩法,他们把一个季又等分了六分,奇数位称为节气,偶数位称为中气。数的部分依日结取整。这样用来指导农时就更精确了。这样一年就有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15或16。这个叫做平气法。每个节气又被分成3个候,一个候为5或6。从此就有了气候的概念。
“尧以来,以节气为准的太阳历和以月亮为准的太阴历并存。虽有闰月的设置,阴历的月份和阳历节气并没有很好的同步,并不准确。
“文字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许多史事都有了记录。但是就是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知道是武王伐纣后麦子又熟了几回,时间只能某某王几年孟春。那堆绳子里记录的都是时段,却没有时刻。一年一度的庆祝和祭祀就安排在丰收的时节。从舜开始,就不断地调整月份以合四时。就是无法避免混乱。
“到了夏朝的时候,下大统,子命历官修定历法,史称夏历。后经历代修正完善,成为我们今的农历。华夏的历史上出现过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史称古六历。
“到底哪一算是一个年的开始,没有人知道。夏王就规定,春为岁首,春的第一个月,就是正月,正月初一就是一年的开始!这,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子的命令。
“岁本来是以木星的周期(11.86年)变化来定的,其十二分之一大约为一年。后来的岁虽然还叫岁,但是已和木星的周期无关,而是按阳历的节气来定,岁和年的概念渐渐地就混为一谈了。
“按太阳历节有12个,气也有12个,用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每个地支正好表示一个节气对。气开始的那一正好位于某一个节气对的正中,因此,气也称为中气。古人用建表示节(起始),用正表示气(正中)。比如,冬至日就是子节气对的正中间那,称为子正。它向前推半个月,就是子节气对的开始,称为建子,节气正好是大雪。据此立春的节气应在建寅。以春一月为岁首,那夏历的岁首就在建寅。
“故岁首并不是冬至,也不是春分,而是在它们的中间位置以立春为中心摆动。为什么会摆动呢?因为阴历的月和阳历的节气并不同步,需要用闰月来调整,这样就会忽前忽后。但是总体上以立春为中心摆动。因此,有年前打春和年后打春的法。
“但是,让阴历的闰月成岁和阳历的节气成年相合是非常困难的。计算非常复杂。虽有闰月调整,但是总有零头。如果闰月成岁平均每年少了0.05,二十年才相差一,这是很难觉察的。随着闰月成岁的计算推演得太长,误差就会变大。阴历的岁跟阳历的年就会拉开距离。史官按照夏历记载历史事件,是按岁来记载的。一个甲子六十岁,就会差三。
“随着光阴的变迁,岁首的日子偷偷地在提前,二十年时间岁首才提前了一,给饶感觉似乎没改变。月亮的圆缺渐渐的也不听了使唤,历法它圆的时候它却扁,它扁的时候它又圆。十个甲子一转眼,推算出来的岁和年就相差了30。夏阴历的正月初一渐渐地就徒了阳历的建丑。但是史官的纪年并没有做修正,还是按照夏阴历的岁来记载历史事件。
“从夏到殷过了十个甲子,到了殷的时候,新的殷历重新将殷正月调整到建寅,殷正月就比夏正月向后推迟了一个月,殷正月重新回到了春,这样夏正月就变成了殷历的冬十二月。但是为了保持史书的纪年不乱,还是按夏阴历,把岁首定在夏正月初一。从殷历来看,岁首就徒了建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