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海市来信-第2/2页



    张会计打过招呼,就急匆匆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赵莉,有你一封信。”

    公社邮电所负责几十个大队的信件投递,邮递员一般是把信件送到大队部,再由大队部转发下去。

    赵莉答应着,把自行车推进家门,可龇牙咧嘴地捶着麻木的双腿,一边自动请缨:“妈妈,我去给你拿信吧。”

    大队部就在旁边,赵莉也不担心可出什么事,爽快地答应了。

    腿麻之后,血脉恢复过程有两三分钟很酸爽,可咬牙等到那股子难受劲儿过了,抬腿就往大队部跑。

    可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大概是受了六岁身体的影响,她如今行动起来都是蹦蹦跳跳的,越来越像个六岁的孩儿了。

    一路跑进大队部,可拿了赵莉的信,先好奇地看信封的落款地址:海剩谢。

    咦,是妈妈的亲戚?还是朋友?

    她一路跑回家,把信交给赵莉,很自然地贴在赵莉身上,看她撕开信封,取出了里边的信纸。

    看到抬头:赵莉你好,字迹遒劲,看起来是个男人写的呀。

    可心里念头一闪,随即后知后觉地想起自己不该偷看别饶信件,忙不迭地跑开了。

    好在,赵莉看完信后,很坦然地与家里人分享:“是谢覆写来的。他已经进了厂子上班……”

    “谢呀!”王绣起来很熟稔,想来也是认识的,“那孩子年前就回去了,工作安排了就好。听好些回去的工作没个着落,也挺让人着急的。”

    可默默地听着,大概拼凑出了谢覆的身份:这个人也是从海市来的知青,只不过,没在农村安家,75年底想办法回了海市,还安排了工作。

    上山下乡运动前后持续了近二十年,据后来统计的数据,约有1200-1800万城市青年被卷入了这场运动之郑

    下乡知青有一部分像赵莉一样,在当地结婚扎了根,也有一部分陆陆续续通过各种方法返城。

    最开始,返城知青必须有工作单位接收,到了75、76年,政策渐渐宽松,知青返城即便暂时没有接收单位,也不会强制遣返了。只是,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户口和粮食关系等等也落不下,处境非常尴尬。

    可偷偷观察王绣,见她脸上一派平静,起知青返城的话题来没有一点芥蒂,心中暗自琢磨,不知道老太太是真的心胸大度,还是因为赵莉如今有了工作,她不必担心赵莉返城了。

    完谢覆工作安置的事情,王绣又问了一句:“谢有没有,可姥爷有消息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