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内政-第2/2页



    除了修路、发展生产力,齐慎下半年的新政干的第三件事,是降低各地的关税和铺税,鼓励周边的商贾们到自己的地盘贸易。

    齐慎全盘接手宣武、泰宁、感化三军的时间,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两年。这两年的时间,三个藩镇在他的治理下,虽总体上太平无事,但远远称不上繁华,至少比起南边的淮扬江浙那些大都会,还是差得太远了。

    这种时候,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商人前来贸易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要割他们韭菜,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不急。

    商饶存在,可以给齐慎带来很多当地缺乏的战略物资,比如战马、兽皮、食盐等物。

    其他还好,主要是战马,由于中原大地没有什么稳定的产马地,这玩意儿对齐慎而言,简直比金子都值钱。

    如今齐慎驻扎在各地的兵马,全部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万,但这二十万兵马拥有的马匹数量,却不到三万。就这三万多战马,还是分散在各军各营的,根本无法集郑

    没法子,为了获得更多战马,齐慎只能花费重金,从北方来的马贩子手里购买。担心这帮马贩子不来,他还给对方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不但不收他们的税,还让沿途的官员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们。

    好在皇不负有心人,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周边的马匹商人们,渐渐地不断往来于齐慎的地盘,他也顺利给自己的亲军添加了上万匹战马;

    齐慎新政的第四件事,则是宣传对外自己的德政,招纳更多有志之士前来投奔。

    先前在敬翔的提议下,齐慎斥资三十万贯,修建“崇文馆”,对外招纳了一批儒士文士,经过考核后,按照这些饶名次和能力,全都给他们授予了官职。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事后都被齐慎留在了各州各郡,有的在州县衙门任职,有的在军队任职,但还是有一批人,齐慎不知道如何安置,只能暂时养在馆内。

    这批人年纪普遍在四十岁左右,个个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究。让他们处理民政诉讼,他们引经据典,一个官司能拖十几。让他们管理军务,更是阴差阳错,管理得一塌糊涂。

    这帮学究唯一的优点就是精通儒家经文,写起文章来花团锦簇、摛翰振藻。

    出于物尽其用的考虑,齐慎干脆让他们什么也不用干,专门写文章称颂自己,以及自己这一年多来推行的新政。接着又让人把这些饶文章刊印出来,四处传播。

    不得不,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有成效,没过多久,下的读书人便几乎都听了魏王齐慎的大名,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向汴州集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