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丞相不可缺 封地不可薄



    政治,先要团结多数人对抗少数人;然后,就是团结少数人,剥削多数人。

    听了刘备的话,张谦诸葛亮赶忙请罪。

    “我们只是在探讨接下来如何治国而已,你们何罪之有,况且我刚才所,也只是我个饶想法。”

    刘备虽然只是,但是张谦可不会真信以为真。

    张谦很好奇:

    老刘的的这些学问是早年师自卢植的,还是现在站在高处,突然就有了视角。

    其实刘备的,很好理解。

    那就是子和功勋之后应该享有更多的特权,然后组成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为大汉的兴衰荣辱承当责任。

    当初高祖晚年,为了防止吕氏夺权,而与诸大臣定下白马之盟:

    非刘氏上所不置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下共击诛之。

    按理来,条约限制了异姓封王,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在刘邦死后,应该和吕氏站在一起,废除这条盟约,可是为什么,他们反而要坚持呢?

    因为这条盟约看似阻断了他们的上升封王之路,实际上却保证了他们的利益。试想一下,如果封王封侯的限制一解除,那王侯的数量将成倍增加,他们身上的爵位还可贵吗?

    正因为外人不能封王,所以他们身上的侯爵已经是凡饶顶端。他们的权力地位才得以保证。否则,每一代后族都会诞生一堆新王,他们很快就会边缘化。

    正因如此,终汉之世,非刘姓不王,除了在诸吕、王莽、汉末时期,都被很好的贯彻了下来。

    刘备被人夸赞甚肖高祖,或许他现在正有意揣摩刘邦的治国之策。

    他在教阿斗熟读背诵高祖本纪,焉知不是自己在学习呢?

    ……

    “那主公觉得仍旧是以丞相统领六部吗?”诸葛亮问道。

    “我不知道。”刘备道,“若是你与子让坐在相位之上,哪怕有一,我不在了,阿斗也不成器,我也相信,你们为做好一个臣子的本分。可是再往后的人,我就不敢保证了。”

    张谦觉得刘备想差了,事实上,皇权和相权的争端并不在于丞相想要谋朝篡位,而是皇帝与丞相意见不一就会产生争论。

    如果他和诸葛亮坐在那个位置,要是阿斗真的不成器也就罢了,翻不起波澜;真的成器,他们也可退位。就怕是介于成器不成器之间,挟持阿斗就对不起刘备,任其亲政就会对不起百姓,这就遭了。

    “主公,还是以三省分领朝政吧,必要之时可在三省官员当中选出一人暂领国政,至于丞相一职,不得为常职。”诸葛亮建议道。

    “这不成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了吗?如果这样做,那朝中官员谁还会与子心心相印,荣辱与共呢?宪和,你帮我记下来,凡高祖后裔,我刘备的子孙,绝不允许做出这种鸟尽弓藏的事情。”

    “是。”简雍很快答应了下来。

    这话出口,张谦和诸葛亮也颇为感动。

    张谦又想到八百多年后的那个王朝。虽然它被后人称之为弱宋,可就因为开国之君一句“与士大夫共治下”,赵宋亡国之时,南海之崖,读书饶血化作了一叠叠腥浪。到了元朝末年,仍有读书人追思赵氏的恩德。

    张谦和诸葛亮对视一眼,彼此都不知道该些什么。

    又听到刘备继续道:“九卿制度在大汉历朝皇帝传承中,职权已经多有变化。我看了孔明划分的三省六部制度,里面职权比之以往更加清晰明确,所以可以作为治国之体系,不过三省之上,还得另令一丞相,相者,辅也,上承子,下辅百官,万不可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