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公侯伯子男 谦亮议名爵
    
    “孔明觉得如何是好?”
    “我还没想好!”诸葛亮回答道。
    见张谦一直盯着自己,又道:“或许可以折中一下,封一公爵。”
    张谦摇了摇头,“这和封王也无太大的区别。”
    毕竟王莽曹操篡位,都是走的先称公,再称王的路子。
    想了一会,张谦道:“我有一个想法。”
    诸葛亮看张谦一本正经的模样就知道张谦的这个想法不在。
    “其实相比我的爵位,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先前留下来的有爵之人,该如何处置?”
    “曹操曹丕父子封赏的伪爵自然不能承认。”诸葛亮道。
    “那曹操迎子前的呢?包括上一代子,上上代子,他们封赏的列侯传到子孙,我们是认还是不认呢?”
    张谦的话让诸葛亮陷入思考,不认意味着要失去一部分民心,认得话,那就是要多养许多蠹虫。
    “子让有何想法?”
    “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废除先前朝廷颁布的爵位,还要废除整个封爵制度。”
    “不可,子让可知道这么做的话,会在下掀起多大的波澜,主公是汉朝继任之君,不是重新改元开国。而且即便是重新改元开国,也不敢全盘否定前朝的公侯。而且子让难道没听过‘存灭继绝’吗?”
    人皆有恻隐之心。
    《论语·尧曰》有云:“子曰:‘存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意思是:道德崇高的君王主掌下后,保存被灭亡的国家;不绝亡国之君其后,由他们嗣续香火,维持原来的祭祀传统,以安抚其族众;举用前朝贤臣名士,给他们官作,保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
    史书中多有记载: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即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大禹之后于杞;封成汤之后于殷。
    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除非是深恶痛绝,仇深似海,否则很少有将对方赶尽杀绝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刘备对于关羽张谦是不是故意放走曹魏的余孽并没有很介意。后来更是同意为曹操重新立坟;将曹氏、夏侯氏子孙改姓刘,这既是个饶仁慈,也是文明的传常
    “孔明且听我完,我既然提到要废除旧的封爵制度,便自然有新的封爵制度。”
    “新的封爵制度?”
    “是的,我朝的爵位沿自前朝二十等军功爵,又在其上加一王爵,但传世四百年,名爵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如今下享有侯爵之人更是不知凡凡,如此,又如何体现爵位之高贵?”
    想想张谦当时才立下什么功劳,就因为做了首诗对上了曹操想称王的胃口,曹操就以张谦教子有方外加献上酿酒配方,上奏子封了他县侯。
    而曹操封赏的县侯、乡侯、亭侯更是不计其数,但凡一个地方新降,主事之人及名声显赫之辈都要封侯。这么做的坏处就是曹操的屯田不得消停,对百姓的压榨不得停止。
    而好处就是曹操的威望与日俱增。哪怕是后来曹魏气数将尽,也有张辽徐晃等辈甘愿赴死。想想汉室四百年才积累多少忠臣?曹操曹丕父子两代人,到了最后,都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曹冲出海。
    而现在,曹操封的这些侯刘备自然是不能认的, 否则单单赋税,就要分出一大头。
    一个国家要运转下去,就要保证经济系统完美的运转下去,否则,肉食者太多,就容易把国家吃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