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诸葛再登门 谈论治学事



    张昭刚回到家,发现后脚诸葛亮又跟上来了。

    “我孔明,你拜托我的事我已经帮你办好了,你还有什么事?”

    “张公!”

    “叫我子布!”

    “张公,子面薄啊,哪有您老人家面子大,您看看,您这一出马,元叹先生就答应了,要是我和兄长两个人,元叹先生还不知道要推脱到什么时候呢!要不怎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没错,这是子让的。您老人家和我同是徐州出身,就和家里的老人一样亲近。”

    提起张谦,张昭就想起被怼的哑口无言之时,要不是自己心宽体胖,早就和刘晔崔琰一般被气晕过去了。

    再看眼前这子,前倨而后恭,非奸即盗!

    “别,你们琅琊国和我们彭城国中间还隔着一个东海郡呢,谈不上一家人!”张昭吹胡子瞪眼道。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大汉,谁我们不是一家人?”诸葛亮信誓旦旦的道。

    张昭皱了皱眉头,这厮上次来江东的时候,虽然言语犀利,可也不失为铁骨铮铮,怎么这会变得有些厚颜无耻起来了?

    这种感觉,好像还在哪遇到过?

    “莫非张公觉得孔明不够分量,那我家主公可要轮番派人来请了,若是还不行,我家主公亲自赶往江东也是可以的。”诸葛亮嘿嘿道。

    “哼,当初你叔父都不敢这么和我话。”张昭脸上写满了生气,不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却不为人知,“吧,还让我帮你劝?”

    “自然是张公本人了。”

    “我是不会出誓。”

    “当然不是要张公出仕,我家主公最是崇道重教,所以我有意在建业兴建一座书院,想请张公担任院长,主持教育之事。”

    古时候,评判一个君主施政得失有一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贤人名士是否愿意出仕。

    如果山野遗贤多了,那一定是统治者不得人心。

    历史上,曹丕就多次书写劝隐士出誓诗词,比如《大墙上蒿蟹。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仓浪之,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诗中先是赞赏了一番隐士的品德, 接着又劝隐士们时光短暂,及时行乐,然后描绘了大量出仕之后可以享受到的服侍舞乐,宫舍美酒……

    有人出仕是看中他的才能,但有的人,出仕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政治认可。诸葛亮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试想,孙策的托孤之臣被孙权所贬谪,接着被刘备委以重任,又比这还能痛打孙权的脸的吗?

    “孔明是想在江东行荆州那一套?恐怕不行吧,这江东私塾之多,已无公塾之必要。”张昭开口道。

    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可是很注重家族子弟求学一事的,不仅安排从读书,真正有分的,还会花钱请名师,助他们游学。

    荆州的私塾本来也不少,只不过曹操南侵,当时的求学环境遭到了破坏,之后被诸葛亮张谦一顿操作,官办的学塾迅速满足了百姓了需求。

    “只要下还有一个读不起书的人,那就有公塾存在的意义。”诸葛亮斩钉截铁的道。

    “哼!”张昭冷哼一声,“要让下人都读得起书,孔明的口气未免也太大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