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与诸人论仁 张子施教化



    “钦仲和思潜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两位对于荀子怎么看?”

    “学博思深!”

    “足冠群儒。”

    张谦点点头,又问道:“荀子游玩秦国之时,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曾请教过荀子对秦国的感受,荀子是怎么回答的?”

    “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

    “没错,上下通明,一切井然有序,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利益,而这也是上位者的仁义所在。”

    “可是,先生,后来秦国一统下,百姓反而过的更加水深火热,始皇帝一死,暴秦二世而亡,这又是为什么呢?”尹默再问道。

    “同样是因为仁义,因为秦国所谓的一统六国,只是军事上的占有,六国百姓未曾感悟到秦国所带来的仁义,反而让他们过的更加水深火热。而秦灭六国,对于关中百姓来,他们也未曾享受到其中的利益,反而因为南征百越,北筑长城开启了新一轮的折磨。”

    张谦的话带给李撰和尹默一阵深思,而他自己也在思考郑

    暴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可不仅仅只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在皇帝一人而导致法制破坏才是其中的关键。

    若不是始皇帝贪婪之心过重,哪怕六国皆反,秦国也可以退居关中等待新一轮的东出。

    可是关中百姓没有得到战前允诺的好处,所以刘邦叩关之时,一向“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老秦人居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那按照先生的意思,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该如何办呢?”李撰问道。

    “任何事情都应该结合实情来看,所以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到好的办法,但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张谦心中倒是有不少想法,只是有的过于马行空,有的更需要技术支持,现在流落山野民间,倒是没有一一出来。

    李撰没有因此看不起张谦,反而点头道:“或许这就是圣人提出了仁义的观点,却没有给出实际措施的原因。”

    “先生今日所谓‘百姓之利,即上位者之义’,让我与钦仲深有所悟,愿拜先生为师。”尹

    默恭敬的执起淋子礼。

    李撰同样起身,恭敬一礼。

    张谦也起身还了一礼,“我等探讨学问,互有所学,请不拘俗礼。”

    “谢先生!”

    这时,刘封也问道,“先生既言仁义,为何我父素来仁义,却兵败一方;曹操素来残暴,却占据北方呢?”

    别看刘封孔武有力,实际上却也读书颇多。

    张谦看向李撰和尹默,想看看他俩有何见解。

    “这……”李撰回想着张谦刚才所“百姓之利”的观点,“黄巾猖獗之时,百姓离乱,曹操行屯田之举,安抚百姓,这莫非也是仁义?”

    “如此来,这仁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比较出来的?”尹默看向张谦,也道。

    张谦点点头,“曹操行屯田,于乱世之中确实是一仁义,其他诸侯虽有心效仿,可却始终没有曹操的力度,所以曹操虽然数次兵败,却能依靠不断吸引流民,最终一统北方。”

    “难道我父亲的仁义还比不上曹操吗?”刘封难以置信的问道。

    李撰和尹默也看着张谦,希望从他口中听出些什么?

    “从目前来看,是的!”张谦肯定的回复。

    刘封一惊,直接站了起来。

    李撰和尹默也没想到,襄阳城中为刘备仗义执言的张谦居然公开承认“刘备的仁义不如曹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