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刘景升归天 仲宣得赠诗-第2/2页



    而几人如此作为,即便是那些想着归顺曹操或者归隐的人都觉得臭不可闻。

    张谦怒看了蔡氏兄弟一眼,随即道:“诗词文章,何须七步,便是一步一诗,又有何难?”

    张谦一甩衣袖。

    “笔来!”

    “纸来!”

    “墨来!”

    众人看这气势,已经大为一惊。

    当即有人为张谦铺纸研墨。

    张谦提笔,沾了沾墨,众人都拭目以待。

    张谦却是不急不忙,对着王粲道:“仲宣先生,昔日有幸拜读了先生的《七哀诗》;今日又承先生仗义出言,所以在下这首短句便送给先生。”

    张谦提笔写到:建安十三年八月中,于襄阳恰逢盛会,偶遇名士仲宣,有感其生平,遂作《潼关怀古》以赠之。

    紧接着,另起一列,丝毫不做停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粲看着纸上的文字,赫然想到潼关附近,华山峭壁之险,黄河婉转之急。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可不是吗?当初王粲无数次回头遥望长安,却看见几百年才修建而成的宫殿付之一炬。

    这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张谦写到这最后一句的时候,王粲顿时有种知音的感觉。

    这就是他在《七哀诗》中想要表达的啊!

    许多人还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张谦已经将纸张拿在手中,轻轻将墨迹吹干,然后交到王粲手郑

    “仲宣先生,你我虽不能同道同行,却希望能同志同归。”

    王粲伸出两手接过,一开始,他对张谦不屑一顾,只以为张谦是凭借几首诗词骗取了个文昌侯的爵位而已;后来,听他舌辩群儒,他觉得张谦是有些真才实学;而现在,他已经将张谦视为人生知己。

    “今日能与先生相逢,实乃粲生平一大快事。粲当谨记先生之言,无论何时何地何处,皆以百姓为重。”

    “恭喜仲宣,得一好词,更结得一好友!”与王粲交好者纷纷拱手,又争先恐后的想要传阅一番。他们虽然没有王粲这样的幸运,但是张谦在序词里提到了盛会,将来后人谈起,必定会列举赴会之人,自己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真不愧是文昌侯啊,出口便是文章,提笔便是佳句,腹有描锦绘绣之才,内有胸怀百姓之心,脚下不出一步,笔下已是千言,真叫我等叹为观止了。”

    “的对啊,下才气,恐皆为文昌侯所得也!”

    王粲这时也问了一句:“为何先生对我离开长安之事如同亲眼目睹,莫不是当时也在长安,也曾走过这段路?”

    长安?

    当然去过!

    还是坐飞机去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