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太后亲临



    陈望和陈顾刚刚上了木台上,只听一声尖厉地公鸭嗓音喊道:“太后驾到……”

    众人慌忙起身,跪伏在地,虽感意外,但也不震惊。

    因为大家都知道广陵公府和太后千丝万缕的关系。

    褚太后抱着唯一的儿子孝宗穆皇帝司马聃临朝听政时,外有桓温内有司马昱左右朝政。

    是当时的兖州刺史陈谦不但救过母子二饶性命,还打出了江北一片新地。

    极大的抑制住了北方胡人南下的势头,使清谈派、荆州派和江北三方势力在朝堂上达到了平衡。

    这段时期也是东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政通人和,上情下达,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时期。

    所以才有了永和年间升平四海,下康宁的短暂几年,留下了诸多风流雅事传诵至今。

    直到现在的桓温废立,只手遮,兴风作浪,谁不怀念当年太尉还在的日子?

    中院里的众文武官员纷纷跪倒在地,口颂道:“臣,恭迎太后,愿太后圣体安康,福寿千年。”

    不多时,褚太后身着盛装,仪态万方,在众多宫女宦官簇拥下进了中院。

    一时间,中院里的气氛庄重肃穆起来。

    她朱唇轻启,嗓音绵软但能清晰的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卿等平身!”

    众人起身后,褚太后屏退左右,来到司马熙雯身旁的座榻中款款坐了下来。

    大家纷纷跟着坐下。

    褚太后吩咐道:“开始吧。”

    着,俏面含笑,抬头看向木台上的陈望。

    孙绰缓步走向木台,弯腰在木台下的水盆里净了手,旁边有家容过布巾,擦拭干净。

    从第一个竹盘里取过缁布冠走上木台,这是一块黑色布冠,相传是太古时代的人戴的冠,寓意是不忘先辈创业艰辛。

    陈望低头,孙绰郑重其事地给他戴在头上。

    然后又取邻二顶缁布冠,给陈顾也戴了上去。

    再转身,向木台下众人高声道:“今咸安二年,六月二十四,黄道吉日,颍川陈氏二子加冠,愿福佑终生,愿德才兼备,二子表字乃父业已准备,陈望字欣之,陈顾字钰之。”

    按礼制是父亲加第一冠,二人父亲不在,由师傅孙绰代替。

    二人撩衣袍跪倒在地叩首,先拜谢师傅,再拜谢大娘,后拜谢来宾。

    然后依旧起身肃立。

    孙绰走下木台,回到自己座榻中坐下。

    第二冠主持者,赞宾尚书令王彪之站起身来,神情肃穆,缓缓走到木台前,取过竹盘的皮弁走上台去。

    皮弁,是用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寓意学有所成,登堂入室,象征着尊贵。

    王彪之上下台两次,给二人戴上皮弁,并给予了二人祝福。

    第三冠的赞宾是谢安,他不慌不忙,从座榻中站起,来到褚太后和司马熙雯跟前,躬身施礼,轻声道:“臣恭请太后、谯国夫人做第三冠赞宾,将令广陵公和二公子冠礼更加赋有寓意,令其刻骨铭心,不忘母训。”

    褚太后看了司马熙雯一眼,见她也轻轻颔首,遂微笑着应允,对最后那四个字也不避讳,抬起胳膊。

    旁边田孜赶忙跑过来搀扶起褚太后,司马熙雯在陈观搀扶下也站起身来。

    二女有生以来第一次配合默契,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款款向木台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