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血染校军场



    陈安向台下大声喊道:“带上来!”

    只见两名骁锐营军兵带上来一名五花大绑的人,后面还有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妪。

    匡超一看,面色大变,身子不自觉地颤栗了起来。

    前面的人是王珣,后面的是卜臣的母亲。

    匡超心里全明白了,这是中了陈望的调虎离山之计了。

    要是自己不离开下邳,手中掌握着南、北大营上万精兵,就算十个陈望也没有实力来搜他的府。

    懊悔、气恼、绝望交织在一起,一时间,荣华富贵尽失。

    匡超环眼怒视着陈望,如困兽一般发出了绝望中的大吼,“啊……”边拔剑冲向陈望。

    刚走了一步,被早有准备的陈安一脚踢到侧膝处,只听“扑通”一声,匡超乒在地。

    两名骁锐营军兵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将其按住,像捆粽子似的,熟练地捆扎起来。

    陈望不再看匡超,微笑着从胡床上下来,走到老妪身前,亲自搀扶着她走到卜臣旁边。

    跪在地上的卜臣抱住母亲的双膝,嚎啕大哭起来。

    “母亲,儿对不住母亲,让您受苦了……”

    卜臣母亲弯腰抱住卜臣的头,哭道:“儿啊,你,你犯了大的罪啊,这可如何是好啊……”

    “母亲只要安好,儿就无牵挂了……”

    校军场上,围观百姓唏嘘不已,许多人跟着流下了泪水。

    这时,陈望又走到王珣身旁,亲自给他松了绑,转头对军兵责怪道:“怎可如此对待王主簿,对待名士,对待大书法家要斯文一些嘛。”

    陈望虽然吃了葛洪的丹药,对历史进程,朝代的更迭产生了遗忘,但对现今社会还是有记忆的。

    前日陈安在匡超府上抓到王珣和解救了卜臣之母,就觉得王珣这个名字耳熟。

    现在呼啦一下子想了起来。

    王珣,那可是东晋的大书法家啊。

    他爷爷王导、他爹王洽,他叔王荟,就是在洛阳的谯郡内史,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他给临海太守堂兄弟王穆(字伯远)写信,倾诉心中的愤恨和不满,一不心流传了至今,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世人称作为《伯远帖》,普遍被广大学者认为是现今传世唯一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宝帖”, 亦被列为“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

    陈望在北京旅游,参观故宫时,有导游还介绍,伯远帖里面的“永”字,比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永写得更加潇洒。

    “王主簿,您受惊了。”陈望将手里的绳子,递给身边的军兵,笑吟吟地道。

    王珣活动了一下被捆得已经麻木了手臂,怒哼了一声,并不搭理陈望。

    论家世,论自己地位,在这的下邳遭此大辱,又羞又恼。

    “王主簿,您远在荆州,千里迢迢便装来到下邳,还在匡司马府上,意欲何为呀?”陈望脸上依旧挂着禽畜无害的笑意,问道。

    “恕难奉告!”王珣双手负在背后,转身看向高棚外阴沉沉的空。

    陈安在旁怒道:“大胆,你可知这是新任兖州刺史吗?”

    “哼,兖州刺史?可有诰命?我只知兖州刺史是太尉陈谦,况且这里是徐州!”王珣充满了不屑地道。

    “你!……”陈安正要怒斥王珣,被陈望抬手止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