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251-第5/30页





    鲍信说到此处,这个校尉才算是明白了鲍信的意思。

    他佩服地说道:“将军明见,在下远不及。”

    徐州兵入了任城县的县城,鲁国黄巾可是没有入,他们都在野地上,当有任城县在手的时候,鲍信可以以任城为障,从容的阻御徐州兵,可现下任城县已被徐州兵占取,那么如果鲍信还急着往任城县赶的话,他首先需要面对的就不是徐州兵,而是漫山遍野的鲁国黄巾之溃兵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戏志才催促许仲渡泗水,并在渡过泗水后,又立即骗下任城县的根本原因。

    戏志才正是想要用鲁国黄巾的溃兵,来抵消兖州方面的地利、人和优势。

    这个校尉问道:“如此,不知接下来我军该如何是好?”

    “唯今之策,只有两个。”

    “敢请闻之。”

    “即刻遣人返回州府,面禀方伯,请方伯传檄山阳、济阴、东平、东郡等任城周边的各郡国,令各郡国抽调郡兵,以备鲁国黄巾侵扰,此其一也。”

    这个校尉明白,鲍信所谓“以备鲁国黄巾侵扰”,其实只是托辞,很明显,请刘岱传檄诸郡国调兵备战,其根本用意是为了徐州兵。

    鲍信之所以用此托辞,而不明言的缘故,这个校尉也大致明了。

    原因很简单,八个字可以概括:力不如人,无可奈何。

    力不如人者,此次徐州兵不告而来,骗下任城县,固然是徐州“理亏”,可较之两州实力,徐州却是胜於兖州。要知,徐州内部虽有种种问题,可兖州内部的问题更大,最起码,徐州境内没有黄巾作乱,这也就是说,至少在军事上的动员能力,兖州不如徐州。

    无可奈何者,既然“力不如人”,那么在紧赶慢赶,却仍是晚了一步,任城县如今已被徐州兵捷足先登、事实占据的情况下,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兖州方面就只能另想它法,换言之,就只能先用“外交”的手段来试着将此事解决,如此,就不能直接说出调各郡国兵的真实用意,否则,就不是外交,而只能是战争了。

    综上两点,暂时只能用此托辞。

    这个校尉说道:“敢问将军,其二为何?”

    “这其二,自就是请方伯遣使赶去郯县,当面询问荀徐州,问他此回徐州兵入我兖境,是何意也!”鲍信顿了顿,又说道,“除此之外,我部也当遣人去任城县,问一问许君卿和戏志才,他两人为何不告而来,并用假话骗开了我任城县门。”

    这个校尉想了一想,说道:“眼下也只能如此了!”

    当下,计议定了,鲍信先是遣人回昌邑州府,继而又遣人去任城县,同时,传令部队,就地休整,等半日后再继续北上。

    等这些事情都安排下去,鲍信避开余人,写了手书一道,封好之后,唤来了两个亲信,将之交给他两人,吩咐说道:“汝二人立刻去东郡,求见曹府君,把我这封密信给他。”待这两人接下信,应了诺,他又叮嘱说道,“切记,这封密信汝等要亲手交给曹府君,万不可泄露。”

    这两人应道:“请将军放心。”

    “汝等去罢。”

    目送此两人策马行远,鲍信抬头望了眼天色,已是下午时分,从昨夜行军至此时,部队都没有怎么好好吃个饭,现下闻得他军令,全军就地驻扎休整,各曲之中纷纷燃起炊烟。

    他收回视线,又向西边东郡的方向望了望,心中想道:“此地离东郡两百余里,孟德接我信时,最早也得明晚,倘有耽搁,就要到后日了,希望他能及时想出对策,以解此事。”

    前年讨董,曹操兵败,在去丹阳募兵之后,他没有回陈留,而是转投去了袁绍处,当时,鲍信是和他一起的。

    在袁绍处,鲍信亲眼目睹了袁绍在冀州的所作所为,有感而发,因於去年秋天,对曹操说了一番话,他当时说道:董卓祸乱朝廷,荡覆王室,天下的英雄之所以愤然起兵,而天下响应之故,是因为大义所在,现今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不想着怎么讨伐奸臣,反却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看来联军将要发生变乱,袁绍恐怕会成为另一个董卓。你我兵少,没有能力制止他,可如果与他同流合污,又非你我之志。不如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