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将军真乃万人敌(上)-第3/5页



  张?不必说,徐州名士之领袖。

  荀衍是荀?的三兄,能力比荀?为逊,然亦非庸才,也是个有谋有胆之士。他现任司盐校尉,长期的锻炼至今,实务方面亦已比较成熟。兼他是荀?的三兄,荀贞的族兄,足以代表荀贞。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张良之后,其祖张华曾为朝廷司徒,其父张延曾为朝廷太尉,早前袁绍的从父袁隗想把女儿嫁给他,但被他拒绝了。

  董卓乱时,其二弟张承时任洛阳八关之一的伊阙关的都尉,想要起兵讨董,其三弟张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对张承说:“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仓促起兵,招募到的田间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恃兵而无义,固不能久,我等兄弟不若先择附一方,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张承以为然,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张范於是就与张承避地扬州。荀谌到九江为太守、张?到阜陵为相后,两人都积极地为荀贞招揽扬州本地或避乱南下到扬州的士人。张范、张承兄弟接受了招揽,现在郯县。

  作为公族子弟,其族海内名门,袁隗都想把女儿嫁给张范,张范的名望是由此可见的,而且他又是河内郡人,把他派到洛阳去,正是合适。

  张?、荀衍、张范此三人,若把张?看作是徐州士人,即荀贞起家之地的士人之代表,荀衍更大程度是荀贞本人,是颍川或称之荀贞家乡士人的代表,张范就是河内士人之代表。

  ――不妨趣话一句,张范的两个弟弟,三弟张昭,是徐州的这位张昭同名,三弟张承,又与徐州这位张昭的长子同名。张范、张承兄弟到了郯县后,每见到张昭,皆是颇为尴尬。

  ……

  议定此两件事。

  荀贞命人把关羽、陈午、陈褒召来。

  三人俱在城外营中,接到命令,立刻联袂入城,入府拜见荀贞。

  荀贞叫他们起身,把徐荣送来的这道洛阳军报给他们讲了一遍,说道:“虽然张扬、张?此次犯洛阳,或不足为大虑,但为了便於你们之后在洛阳、在河南尹的作战考虑,我决定现在就把你们先派往洛阳,卿等后日就拔营起寨,驰赴洛阳。”

  三将恭声应诺。

  荀贞笑与关羽说道:“云长,你已经好些年未与你家乡通音讯了吧?”

  关羽自早年在河东杀人,亡命於外以后,到今未知,已是十几年没有和他的家乡通过音讯了。

  关羽抚须答道:“羽自离乡,十余年不闻家乡消息矣。”

  荀贞笑道:“河南尹离河东郡很近,两郡接壤。你到了河南尹后,抽得闲暇,不妨遣人还乡一看,乡中如还有亲属,你可把他们接到颍川暂相安置;其内若有才俊之士,你就举荐给我!”

  为何不让接到洛阳?洛阳残破,又明知洛阳将会成为与袁绍、李?的角逐之地,故而当然关羽家乡若仍有亲属,还是把他们接到颍川更为妥当。

  关羽应道:“多谢明公关心。”

  荀贞示意从吏近前。

  从吏捧了个黑底绘红的木盘,盘上叠放着一个长长的皂纱囊,囊口有带,可以结之。

  荀贞拿囊在手,起身下地,到关羽身前,将之给与,说道:“云长,你每到入冬,总是要戴须囊的,此前我还送你过一个。这回你去洛阳,现正冬时,我没有别的送你的,就叫我夫人亲手做了这个须囊,送给你!”

  关羽对自己的胡须十分爱惜,每到冬季,就会用须囊裹之,恐其断也。――对胡须爱惜到何等程度?对每秋月会退上个三五根,他都数得,也记得一清二楚。荀贞对此十分清楚。

  得荀贞再次赠送须囊,关羽已是未料,这须囊还是陈芷亲手所制,更是关羽想不到的。

  关羽顿时感动,将须囊接住,下揖说道:“怎敢劳夫人为羽制须囊!明公恩义,羽不知何以报也!”

  荀贞把他扶起,索性亲手把须囊给他戴上,稍退后半步,观瞧了几眼,问陈午、陈褒,说道:“如何?”

  陈褒笑吟吟说道:“夫人女红精妙,关公须髯伟美,两者正有一词,相得益彰!”

  荀贞哈哈一笑,转对陈午说道:“卿亦许久未与卿家乡通信了吧?这次到了河南尹,也可以派人还乡,把能接来的,都接到颍川去,……即使本初知晓,料他也不会从中阻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