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两国使团



    御书房内,不仅有汪若海,还有礼部尚书张浚。

    一见这两个人在一起,赵构便猜测,可能事关外国使节。

    “你俩谁先?”他笑着问道。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由汪若海道:“官家,有两国使节到了,一个是拜占庭国的,一个是倭国的。

    这两国,情报司暂时还没有安排人手过去,因此,张大人问及两国时,臣没有资料提供。”

    拜占庭,在后世还是挺有些名气的,他们那种异域风格的服饰色彩缤纷,多姿多彩,色彩的象征性十分突出,如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神圣,等等。

    又因为丝绸的引进,揉合了一些东方色彩,很受后世东方年轻女孩的喜欢。

    可在如今的社会,听过拜占庭国的人寥寥无几,一是因为太远,二是实力不咋滴,没什么影响力。

    赵构呢,穿越之前因为同寝室的同学写过关于拜占庭文化的论文,帮他查过一些资料,对之有些了解。

    见张浚也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估计他了解的可能也不多,便扯了扯嘴角,卖弄起自己的专业知识来。

    这是大多数学者的通病。

    “拜占庭帝国,其实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在研究历史时,方便区分罗马帝国与古罗马帝国,而引用的称呼,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罗马帝国,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大大有名的,而且很早就与我们中原王朝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西汉时期开始,汉武大帝便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通过丝绸之路间接同罗马展开贸易。

    西汉用丝织品、茶叶、瓷器来换取安息、希腊、罗马和马其顿的宝石、香料、药材和玻璃器具。”

    关于拜占庭的情况,仔细查询以往的资料,也能知道个大概,却不如赵构站在后世的角度进行历史分析更加翔实准确。

    但张浚等诸多大臣对于拜占庭并不清楚,礼部的官员再怎么勤奋,也没勤奋到没事就去扒拉前朝文献的程度。

    赵构见汪若海和张浚听得认真,笑了笑,继续道:“后来啊,到了东汉时期,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便无功而返,不过,却给拜占庭帝国留下了外交的由头。

    东汉延熹九年,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到达汉都洛阳,并送上犀角等礼物,东西方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到这里,赵构觉得基本情况介绍的差不多了,便转而把话题切到拜占庭派使团前来的原因上,并出了自己的猜测。

    “现在么,拜占庭帝国应该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政权已经摇摇欲坠。

    那么,拜占庭的使团大老远地跑来,想必不是为了贸易吧。”

    赵构这么,当然不是卖关子,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后世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拜占庭使团出使两宋的记载。

    他猜测:可能原历史中,拜占庭的使团发现北宋王朝比他们面临的境况更加危险时,觉得没必要再来了就打道回府了,或者因为战乱出了什么意外而没有能到达宋朝。

    “他们已经无暇顾及国家贸易,为了苟延残喘,很多应该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贸易,拜占庭早已把特许经营权卖给了各种势力,导致国力更加的空虚,已经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猜测,他们应该是来找同媚。”

    赵构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这一种可能,所以很笃定地下了断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