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章节已被锁定-第2/9页



    朱元璋内心的愤怒仍未平息。他坐在龙椅上,拿着日本怀良亲王的嘲弄信,怒火中烧。他宣称要出兵灭了日本,以震慑这个嚣张的岛国。刘伯温依旧劝说,以国家稳定为重。朱元璋听罢,只觉愈发不悦。

    日本怀良亲王的挑衅使得朱元璋决定不甘示弱,他愤然投下怀良亲王的国书,声称要派遣军队征讨日本。这时,刘伯温走上前,眉宇间透露出坚定与智慧,对朱元璋说:“臣以为,攻打日本,非明主所宜为。我等不妨坐等其内部矛盾加剧,日本自乱而定。”

    朱元璋终于在刘伯温的坚持下,放下手中的兵符。在日本的国书和嘲弄面前,他选择了克制,选择了观望。这场风波平息,刘伯温的谋略使得大明在这场外交风波中保持理智,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在1265年,元朝的忽必烈皇帝向日本发出了一系列国书,表达了他对这个岛国的臣服的期望。令忽必烈颇感奇怪的是,这些国书居然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五年后,一位名叫赵良弼的重臣自告奋勇,决定亲自前往日本,以解开这个谜团。他手捧国书,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的旅程。

    赵良弼在日本逗留了整整三年,却始终未找到这个国家的统治中心,也没见到日本的执政者。回国后,他向忽必烈皇帝汇报了他在日本的见闻。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国家,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他得知了幕府、将军、天皇等名词,但却无法理清这些权力的辖区和关系。

    忽必烈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心,他决定亲自出征,一探究竟。

    1274年10月,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东渡,日本得知后也开始备战。当忽必烈的军队即将靠近日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卷席而至,几乎摧毁了他的整个海军。只得灰头土脸地返回中国。

    时隔七年,忽必烈再次找到借口,决定再次攻打日本。命运的捉弄再次显现,一场台风再度来袭。十四万大军在风暴中支离破碎,不少人被日本海军擒杀,忽必烈再次战败而归。

    这两次神奇的“神风”救了日本于水深火热之中,被日本人传颂为天神的庇佑。在中国,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传奇,被誉为“神风传说”。

    尽管心怀复仇之念,但受过历史教训的朱元璋开始明白,这片岛国并非易攻之地。他下令不再提及攻打日本的念头,并留下谕旨,无论日本是否朝贡,都不得轻举妄动。

    日本并未停止对大明的骚扰,这成为了历经三百年之久的“倭患”。每一代大明皇帝都为此头疼不已,频频致书于日本国王,要求其控制海盗。日本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也无法阻止这股来自东海的狂风。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如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1368年,朱元璋坐稳中原宝座,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为巩固新王朝地位、争取周边藩国的臣服,朱元璋决定向各国发出国书,邀请它们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随着洪武大帝即位,1369年,朱元璋向东方列岛的日本派遣了七名使者,携带着国书渡海而来,目的是促使日本效顺,承认大明的皇权,同时向其纳贡。数月后,朝廷接待的却是两位疲惫不堪、心怀挫折的使者。

    朱元璋一览日本国书后怒不可遏,气得拍案而起,宣称要动兵伐日。谋士刘伯温却站出来反对,巧妙地劝说朱元璋放弃这一念头。他的论点令朱元璋深思熟虑,最终选择放弃对日本的武力行动。随后的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劝谏是英明而明智的。

    在气吞云阳的大明时代,朱元璋一心想要巩固新王朝的威名,向四方发出邀请,期盼各国前来朝贡。1369年,他特别关注了东瀛列岛,派遣了两位英勇之士,杨载和吴文华,作为使者前往日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