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章节已被锁定-第2/10页
对这样一个皇帝,众臣很难跟他一条心。
历史学者魏斐德对此认为,崇祯在亡国前最终决定放弃迁都,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清朝得以在击败李自成后,入关继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机构,几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汉族高官,并依靠这套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南方。
而这次迁都计划的失败和崇祯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亲的凝聚力。
后来,建立于南方的南明政权,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后来福建的隆武、广东的永历等小朝廷,由于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倾轧,内耗严重,最终抗清失败。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一次迁都计划搁浅,崇祯至此再无退路。图源:影视剧照
05
随着最后一次迁都计划的终止,崇祯只得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并下旨调派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最后的几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尽管如此一来,等于是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镇宁远拱手让给满清,但崇祯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实属万不得已,只得下令征调吴三桂弃城入关。
但仓促之间,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和50万军民南下的吴三桂一行,根本无法迅速赶到,因此,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时,进京勤王的关宁铁骑才刚刚走到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离北京还有几百里路。
南迁遇阻,求援无望,走投无路之下,当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当着众位臣子的面,崇祯泪流满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团。此时,距离北京城破、崇祯自杀,还有最后三天。
但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突围计划,当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无能为力的崇祯只得在紫禁城内绕着大殿不停环走,大声呼叫说:“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为了保留火种,崇祯到此时才决定送太子出宫南下,随后他召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让他以家丁护卫太子朱慈烺南下。史书记载,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节”的巩永固深得崇祯信赖,此前他曾经建议崇祯南迁,到了最后关头,走投无路的崇祯才想起这个妹夫,希望他能为大明帝国保留最后的火种,但巩永固磕头跪奏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于是相对而泣,巩永固接着说:“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崇祯也动了情,说:“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祯的八妹乐安公主在明朝亡国的前一年(1643年)就已病逝,由于国事纷乱,仍然停灵家中没有入葬,就在巩永固与崇祯君臣二人对话两天后,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巩永固兑现诺言,将自己和几个子女全部聚拢在乐安公主灵柩前,临死前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受辱”,随后他举火焚烧全家,自己也在乐安公主灵前自刎身亡,实现了与崇祯君臣共生死的承诺。
崇祯与妹夫巩永固谈话后第二天夜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晚,这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夜,同时也是崇祯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当晚,李自成农民军架起云梯开始进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当晚大概九点钟,崇祯将自己的三个孩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见孩子们最后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