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称霸诸侯-第2/7页
但晋、楚两个霸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暂时选择休战以恢复国力,以图日后再行争霸,可他们的盟友(小弟)们却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个盟约;就在(第一次)‘晋、楚弭兵之会’结束之后不到两年,晋国的盟友郑国就以当年发生的‘公子班作乱’之事为借口,于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八月两次出兵讨伐楚国的盟友许国,再次挑起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战争。
而郑国伐许之事,都是由两国间当年的一桩旧怨所引起的——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六月,因为相互生怨、互相提防,所以发生了‘郑、许争讼’之事,许国国君许灵公跑到楚国郢都,向盟主楚共王告发了郑国国君郑悼公;而这桩诸侯之间的‘告黑状事件’,不但让郑悼公受到了楚共王的斥责和羞辱,就连随自己一起去楚国进行分辨解释的郑大夫皇戌和司马子国(即公子发,郑国七穆之一,郑悼公的叔父)都被楚国给扣押在郢都了,郑国的颜面因此丧尽。所以,被许国打了脸的郑悼公才在一气之下,由归附楚国而改投了晋国。
而根据其他史书的记载,当时的郑国公子、现任的郑国国君(指周简王八年时在位的郑国国君)——郑悼公之弟郑成公‘睔’,在许灵公前往楚国控告郑国时,曾受兄长郑悼公的委派,作为‘争辩’使者前往楚国,去向楚共王进行申辩和争讼;不过,和《左传》中记载的是由皇戌、子国出面争讼的结果一样,公子睔的申辩还是没有成功,楚共王相信了许灵公之说,囚禁了郑国公弟‘睔’。
后来,经过郑国君臣的不懈努力、和大量的金帛进献说合之后,公子睔才被从楚国放了回来;虽然是楚人软禁的自己,但楚国势大,且将来或许还有结盟的可能,因此公子睔不敢也不能去忌恨楚人;但那个打小报告、告黑状的许灵公,公子睔可是记得牢牢地,将来有机会的话,公子睔一定要向许国施加报复、报仇雪恨。
但郑、许两国的交恶,究其最初的原因,其实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初,在‘春秋小霸’郑庄公在位时期,因为垂涎临近的国家——许国的田地、领民,所以郑庄公故意找了一个借口,以许国不听天子号令为理由,联合了鲁隐公、齐僖公攻打许国。
许国势单力薄,打不过三国联军,因此毫无意外地战败了;败阵之后,许国国君许庄公只得弃国逃到了卫国去躲避,后来许庄公也死在了卫国,许国的国土几乎都处于被郑**队占领的状态,实际上已经濒临灭国的边缘了。
幸好在这不久之后,准备强行吞并许国的郑庄公因病去世了,许国总算逃过一劫;而郑庄公刚死,郑国很快就陷入了诸公子内讧争位的混乱局面中,许国的继任国君许穆公在齐国的帮助下,趁机返回国内,驱逐了占领国家的郑军,恢复了许国社稷。
但许国虽然成功复国,可之后的历任郑国国君都对许国不死心,总想着再次出兵吞并许国;就这样,两国之间的仇恨一代代的结了下来,最终也就有了后面许灵公到楚共王面前‘告黑状’、指责郑悼公的‘攻讦’之举;倒霉的郑悼公也因此被盟主楚共王加斥责、并囚禁了他身边的大夫作为惩罚(也有一说,楚共王是囚禁了郑悼公的弟弟公子睔——也就是后来的郑成公)。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六月,在位两年的郑悼公去世;因为郑悼公无后,所以他的弟弟‘公子睔’继承了兄长的郑伯之位,这就是郑国第十三位、第十五任国君——郑成公。
郑成公继位之后,一心想要对付‘告密者’许灵公,出兵伐许、为国家和自己‘讨还公道’;但此时的郑国已经归附于晋国联盟中(就是和楚国绝盟了),所以自认为丢了面子的楚国深恨于郑国的背盟,两年之中年年出兵攻郑,每一次郑国都是靠着晋军的南下救援来为自己解围;所以,郑成公目前确实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和许国再打一次擂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