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盟友之人-第3/6页
并且,就在子重攻伐莒国、赶走了莒渠丘公的同时,在晋国当了两囚徒的钟仪已经被晋景公释放、返回了楚国,并在随后向楚共王奏报了晋国有意缓和晋、楚关系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这个消息终于传到了子重的军中。
而为了配合国君与晋国和议行动,子重便就坡下驴、顺势放了流亡在外的莒渠丘公一马,宣布楚军将从渠丘、莒城、郓城三城撤军,将这三座城邑还给了已经失国的莒人。随后,子重便从莒国撤军回国了(当然,大量从莒国搜刮来的战利品,子重可不会留给莒渠丘公的)。
而直到楚军撤离三城后多日,流亡避难在外、狼狈不堪的莒渠丘公这才战战兢兢地从野地里返回了国都莒城,重新修筑、恢复了莒国的宗庙和社稷;就是不知道回到莒城的莒渠丘公,以后还会不会再重蹈覆辙、麻痹大意,把修筑城池、完善工事这些国家防卫之事不放在心上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莒国番外知识告诉大家————此时的莒国国君,其称呼为“渠丘公”(身后的称呼,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引用了),与其国家中的城池名‘渠丘城’一致,而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以及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的国君名号不太一样;中原诸国和楚国的国君,都是(在身后)称‘谥号’,比如文公、武公、庄公、献公、桓公;当然,楚国则是自称某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初,莒渠丘公在和晋国使臣巫臣交谈时,自己都说明了这其中的原因——“敝国是地处偏僻简陋的蛮夷之国”,也就是莒国都自认是蛮夷国家了(莒国不是华夏国家,而是东夷民族所建立;其国君是嬴、己两姓)。
因此,莒国与中原诸夏国家的礼仪、风俗制度都不一样,其国君身后不加中原国家所惯有的‘谥号’,而是以国内地名为去世后的国君的称号。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莒国历代国君身后的称呼,都是以国内的地名为其称号,如在这之前的兹丕公,此时在位的渠丘公,后来继位的犂比公、著丘公、郊公、共公,等等(‘郊’、‘共’也是莒国的地名,虽然和中原诸侯国君的身后谥号有些相像,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晋楚争霸过程中的莒国番外篇讲完了,下一篇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晋国和楚国在和议进行中和达成后的故事(而郤氏和伯宗之间的轶事,还要往后再推一推)。周简王四年(前582年)年的年底,因为晋景公扣押了前往新田朝见自己的郑国国君郑成公,又不听解释、杀了郑国派来的‘请和使者’伯蠲,所以已经和郑国有了私下‘互通往来约定’的楚国立即做出了反应——不能对此事坐视不管,要出兵向晋国示威,警告晋国不得肆意行事。
当然,楚军出兵的目的,并不是要直接和晋国干一架,那样事情就闹大了;楚共王的意思,是让楚国命令尹子重率军出征,去攻打晋国的盟友陈国、莒国,以此来警告和威胁晋国,迫使晋景公释放被扣押的郑成公;至于楚军的出战有没有实际效果,晋国会不会释放郑成公,那楚共王可就管不着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以这个借口继续出兵北上‘争霸’。
就在楚军北上伐陈、莒两国,向晋国示威的同时,晋景公在视察国都的储有军需物资的官仓(军府)时,无意之中与两年之前(周简王二年,即前584年)在楚、郑‘汜地之战’中被郑军所俘获、后来又被郑国转交给晋国关押的楚国将领、‘郧公’钟仪偶然相遇,并由此引出了两人之间的对话。
在与身为‘晋囚’的钟仪的交谈中,晋景公对他的风度和学识很钦佩,又赞赏钟仪的‘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态度,谈话的过程很是愉快;当时,晋景公已经有意与楚国缓和关系,暂时中止‘争霸战争’,于是就准备释放钟仪,让他作为使者,回国去和楚共王汇报此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