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第2/5页



2000年12月,骄傲的罗永浩给俞敏洪写了一封长信,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的“优点”,用很长的篇幅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历数新东方老师的种种不足。面对连高中都没毕业的狂妄后生,俞敏洪本可以不加理会,但是他看出了罗永浩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基于这一点,他给了罗永浩3次试讲机会。

第一次试讲是在新东方四楼的会议室,结果罗永浩太紧张,讲砸了,学员们评论说:“这个人没有幽默感”。罗永浩非常沮丧,说:“我快30岁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小缺点暂且搁置在一边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实质就是取其所长而容其所短。

管理者要想选拔到好人才,就必须具有兼收并蓄的思想,既要选择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也要用些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才。

在战场上导弹可谓高科技武器,但光有导弹是打不赢一场战争的,它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在企业中,领导只用高层的管理人才,没有科技开发人才也是不行的,一个团体就如同一部大的机械,需要各个部件的合作才能正常工作,有时就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会起关键作用。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用人都注意兼收并蓄。一方面用人无国界,蹇叔本是宋人但最后做了秦国的大臣,伍子胥也不是吴国人却做了吴国的大将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各国都注意招纳不同等次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全都纳于门下。这时各国诸侯纳士成风,比较著名的有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等。他们诚心求贤,一时宾客盈门,其中既有旷世奇才,也有“鸡鸣狗盗”之徒。人才不可以说不杂,但在危险之时这些人才都各显神通。可见择才应当做到兼收并蓄。

近代史上,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一方面他聘请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做教授;同时又聘请辜鸿铭等一批守旧的文人讲学,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实质是要让新旧思想相互竞争最后适者生存,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而且繁荣了学术并推动北京大学的发展。

以上事例说明选择人才要从多方面考虑。管理者择人应广收“五湖四海”之才,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然加以任用。龚自珍曾说:“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才。”正好说明了兼收并蓄的择人态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touwz)?(net),不在于没有鸡。如果老鼠偷吃了我们的粮食?()『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国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还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不抓住要害问题,没有重点,头绪杂乱,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选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过失上呢?

古人把不拘小节看作是一个人能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他的问题。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