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气质何来——揭开气质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气质

在心理学的教科书中,给气质下了这样的定义:气质是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综合,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通俗地说,气质的表现反映在这些方面:情绪爆发是强还是弱?意志是强还是弱?行为反应是强还是弱?对刺激反应快还是慢?动作快还是慢?说话快还是慢?思维灵活吗?注意力集中时间长还是短?情绪和兴趣起伏大还是小?印象保留时间长还是短?是内向还是外向?

这些特征在每个人身上独特的结合,并且稳定地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就构成了每个人的气质。

因此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气质相当于一个人的“脾气”“禀性”或“性情”,是构成人格的基本条件,如俗话所说的某人“脾气不好”,那便是气质问题了。

气质形成说一:气质的体型说

人的气质各不相同,但追究其为何不同,气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则众说纷纭,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气质充满了好奇,孜孜不倦地探索气质形成的奥秘。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发展到今天,在有关气质形成的各种学说中,有四种学说影响最大。

人的体型有胖瘦、高矮、强壮与虚弱之分,但是这和气质又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气质体型学说的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他认为人的体格与气质有一定关系。他根据临床观察提出了三种类型:

(1)矮胖型:身体短胖,脂肪丰富。这种人活泼、乐观,善交际,感情丰富,易患躁狂抑郁症。

(2)瘦长型:身躯高而瘦,皮肤干,肌肉不发达。这类人孤僻、沉静,不善交际,神经过敏,易患精神分裂症。

(3)强壮型: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好动、好斗、好胜、固执,情绪具爆发性、具有癫痢症特征。

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深受克瑞奇米尔的影响,他们在1942年合著的《气质的差异》中,以健康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人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1)内脏紧张型:好交际、情感丰富、随和、动作迟缓、肥胖。

(2)身体紧张型:精力充沛、好动、富于竞争、坦率、健壮、冲动、冒险。

(3)头脑紧张型:不善交际、敏感、多虑、呆板、睡眠差、易疲劳、喜独居。

气质的体型说或许会引起你的共鸣,因为你在自己的同事、朋友、亲人身上,或多或少会看到如上表现。然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

现代心理学认为,尽管体型与气质类型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事实上,一个人的体型是会变化的,而一个人的气质相对而言则是稳定的。当代科学还不能有说服力地揭示体格对气质的影响作用,所以体型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气质形成说二:气质的血型说

如今,你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启航著血型,然而仅在一百多年前,人类对自己的“生命之泉”还一无所知,认识是从一例输血手术开始的。

1818年,为了挽救一名因分娩时大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成功地操作了人与人之间第一例输血手术。可是,在之后大量输血的临床实践中,事故却接连不断:有的病人接受输血后,可以完全没有反应;而有的病人在接受输血后,却发生致命的反应,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紧迫和心脏衰竭等症状,甚至因此而死亡。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输血虽被认为是一种挽救生命的良策,却不敢贸然使用。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病理学家卡尔·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输血反应的谜底。兰茨坦纳通过对自己及实验室里5位同事彼此血液混合的实验,发现了人类有三种血型(A、B和O),而致命的输血反应秘密就在于这三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合而产生的凝集。他依此制成用来测定人类血型的标准血清。只要在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安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