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也性格——十种成功性格全解密
理想型性格与成功之道
理想型性格就是无性格,它的实质不可名状,正像含盐的水虽咸却没有苦涩,虽淡却非索然无味。具有这一性格特征的人望之俨然,接触起来却和蔼可亲。但是在和蔼可亲中,又有一种天生的震慑力。这种人表面看上去总是那么平淡,不显山不露水,毫无个性,周围的人经常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他们做起事来,又千变万化,让人琢磨不透,等想明白了,才知道他们不容小觑。
正如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这种性格的人像水,虽无声却威力无穷,水滴石穿的道理人人都明白。具备这一性格的人,像水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器皿展现不同的身姿,身陷逆境需忍让之时,他们会表现得忍性十足,所谓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他们的格言。然而一旦机会出现,需要决断之时,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这种景象让人联想起龟鹰决斗。凶猛无比的老鹰在与慢腾腾的老龟的决斗中却不占上风,原因就在于龟缩着头,鹰无法啄其要害,一旦有可乘之机,龟就会毫不犹豫地撕咬鹰的要害。
理想型性格的人该仁慈之时,总是慈眉善目;该勇猛之时,又势如猛虎下山。这些性格特点促使他们既果敢又谨慎,所以他们是天生的领导者,虽自己才能有限,但却知人善任,在他们手下,必有一大批人才乐为其用,所以他们的事业也注定会成功。这种性格的人多为开世君主,有道明君。
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唐朝的有道明君李世民,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邦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不安于贫困的家庭生活,也不喜欢务农,担任了亭长这样一个小官。他目光敏锐,善于察言观色。他待人宽厚,喜欢施舍穷人,性情豪爽大度,处世不拘小节。常有人评价青年时期的刘邦是一个有一定才能的小混混。在以后的统一大业中,他的理想型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初他的势力不如项羽,于是处处忍让,决不与对方起冲突,鸿门宴中的胆战心惊,中途的仓皇逃走都说明了他身上的这种阴柔性格,该忍时一定要忍。他的对手项羽因为一生刚硬,不懂得弯曲,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命运。刘邦与郦食其的交往也是其性格的一个凸显。开始他对郦食其很傲慢,当他发现对方有真才实学时,马上对对方恭敬起来。刘邦的礼贤下士,使得一大批能人志士投奔他门下,为他的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当他建立汉朝大业后,对有卓越功勋的韩信的处置,就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果断和凶狠。正是刘邦开国之初一系列刚柔并济的举措,才使得西汉后来出现了繁荣鼎盛的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性格平静淡泊,内心敏慧,外表清朗。仁慈之时,对臣民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残忍之时,对兄长也能举起屠刀。他与大臣魏徵的关系是被历代君主景仰的君臣关系。魏徵多次直言进谏,敢犯龙颜,不卑不亢,无所畏惧,除了因为他本身的性格以外,君主的开明豁达、从谏如流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皇帝的圣明,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启航著徵也不会有恃无恐,因为没有人会不爱惜自己的脑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唐太宗的胸怀正像大海,他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各种各样的谏言,成就了帝王的事业。魏徵死后,唐太宗十分伤心,他痛哭着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开明的君主、尽忠的良臣,谱写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交响乐。
坚韧型性格与成功之道
坚韧型性格与懦弱型性格正好相反。他们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夹缝里求生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是一种特性,我们说坚不可摧就是此意。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只有坚是不行的,还得有韧。韧是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强的忍耐力,坚韧型性格是无敌的,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专一,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成功,因为他们决不轻言放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